张张日历化喜报

作者: 徐晓思

摘要:本文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亲身经历;语文教师;成长之路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71-002

【前言】

阳光普照,万物生机一片。语文就像阳光一样,照耀我们的生命。学生从幼小开始,过有语文的生活,由“被动语文”变为“主动语文”,从而享受语文。

我讲的“享受语文”不只是“官能”的享受,他饱含“语文的滋养”“语文的发现”“语文的创造”“语文的应用”“收获语文”的快乐……我曾实施过一个教育创意——设计“张张日历化喜报”语文体验综合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把语文作为生命飞翔或着落的翅膀,作为价值追寻的罗盘,作为快乐的源头,作为生存、做人和发展的“金箍棒”。

“张张日历化喜报”意为每天撕下的日历都是喜报,即学生每天过有语文的生活,都有收获,保持一颗欢喜心。无论是语文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学生无处不语文,并感受到因语文而得到的快乐。

如果把语文作为水,学生就是快乐水手,活动是承载快乐之舟,老师则是鼓起风帆的风。

【讲述】

我在村小和乡镇中心小学教书那阵子,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刚上讲台一段时间,好像老师是在“口号”里教书——为革命而教书,学生是在“口号”里学习——为革命而读书,好像目标十分明确。然而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趣味性、丰富性、愉悦性都不是很多的。小学语文作为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语文学习趋于应考,疲于奔命。有时候学校、社会对语文不是很重视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根深蒂固,也就是说,重理轻文的观念深入人心。小学语文和小学语文老师一样地位低,辛苦在尴尬中,根本想不起来学习语文是享受语文。

尽管如此,我没有放弃对语文的热爱和对语文导学的追求,连吃饭睡觉都在思考,寻找语文学习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喜欢上语文。“张张日历化喜报”的创意在脑海里酝酿开了,并对创意进行设计。

当初我还在村小曹庄小学教书,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村里信息闭塞,到镇上交通不便,几乎没有教育报刊资料的学习和参考,很少外出参观学习,也没有比自己更高水平的人研讨,可供活动的物质条件有限,只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了。记得教室前黑板的左边挂着一本大开本的日历,比课本大和厚得多,共365张,是有人推销给学校的,校长说一个班挂一本,让大家看看时间。那个时候我们小地方的人的思想“红”到骨头里了,集体的一草一木是不会拿回家的(学校没有又急需的,从家里拿给学校是常事)。新的一天到来由值日生撕去一张,触发了我的灵感:这撕去的一张日历看起来是一张废纸,实际上撕去的是一个个日子,如果你这一天做得很出色,成绩多,那撕下来的不就是一张张喜报吗?当时我们曹庄小学有个好习惯,哪个学生取得什么成绩,得了什么奖,做过什么好事,有什么特别的贡献,都要戴上大红花,一路敲锣打鼓送到家,叫“报喜”,喜报送到家长手中,在田里干活的社员听到锣鼓喧天,看到一队人马走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羡慕地猜问是哪家的孩子又有出息了!而我把“日历化着喜报”,虽然不需要敲锣打鼓,但可以激励孩子喜欢上语文学习,喜欢上读书,喜欢上“有氧语文”的活动。我为我的创意激动和兴奋得睡不着觉,边思考边设计,如何得到学生认可,受到学生的欢迎,我又征求了学生的“高见”,就这样“张张日历化喜报”的操作方案出笼了——

我把砖头打磨成印章料子,然后在一块料子上刻上“喜报”两个隶体字,在一块料子上刻上“红旗”的图案。设计一张大表格,写上全班学生的名字,以小组排列,每人每天有一个空格,两周一张(村小学生数不是很多)。设计一个记载簿——“张张日历化喜报”记载簿。每天放晚学前有一刻钟的“盘点幸福”会(和晨会对应),是对一天语文学习的收获展示,其中也有“有钱难买回头看”的意思。各自的精彩、喜悦告诉大家,大家既是展示者又是评委,同时更是相互学习者,大家一致认可的成绩,就在这一天他相对应的空格内盖上红旗印,哪一组的红旗多,这天撕下的日历盖上“喜报”大红的字,就奖给哪一组,由组长收存。记载簿由每天的值日班长记录,一学期下来看谁的红旗多,哪组的喜报多,然后大张旗鼓地宣扬奖励。学生每天每周每月都在勾兑幸福,过上紧张而热烈的语文生活。

每天的“盘点幸福”会上要汇报展示的和语文、语文生活有关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的积极发言、有价值的疑问、语文知识学习多快好、作业书写正确美丽受表扬、课外阅读摘录新的好词佳句、又背了一首古诗、新编了一个故事、帮父母和邻居写了代办条或书信、课前一分钟精彩演讲,为学校红领巾广播写了报道稿、作文登上黑板报、手抄报评比获胜……有成绩、有快乐都可以得到一枚“红旗”印,各个组长数数小组的“红旗”就知道今天的一张“喜报”落户谁家了。获得的组长有一分钟的演讲,其他组长也有一分钟的祝贺、学习的表态,处处体现语文的工具、人文和浪漫的价值。

我们学校师生齐动手,栽起读书林、竹林和读书长廊,每天清晨,学校看不到什么身影,而林中、长廊、荷花塘边是“百鸟群歌”,书声琅琅和天籁一样动人心弦。上课预备钟一响l,j、学生从林中奔出来像小鸭子三三两两的游出芦苇荡;午后业余时间,学生捧上课外书,走进林中,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用时髦的话说:走进经典),把日历孵化成喜报,是多么的享受啊!。

我们的节假日也没有闲着,把语文和生活对接,寻找和发现语文。什么节日、什么季节温习或寻找、发现什么诗文。

如春节,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打灯谜:

铁公鸡(打一成语)——毛不拔

风头虎尾(打一字)——几

航空信(打江苏一地名)——高邮

济人急难(打《水浒传》人名)——施恩

无可奈何花落去(打一礼貌用语)——感谢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名)——鱼

趣味性的灯谜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谜底——缝衣针)……

如到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师生一起找,总能找到很多,人人都是喜报频传啊!

在可供查阅资料贫乏的年月里,我个人书房的几千册书刊成了学生的阅览室了,节假日有时候我还要烧饭给他们吃,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学生们更多的是把农村和生活作为“张张日历化喜报”的智力背景和“享受语文”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

的知识源头。他们找书、借书、问父母、请教身边能人、关注民间民俗,生活成了他们寻找、发现、创造语文快乐“大本营”。再如春节学生除了帮助写春联外,走庄串户欣赏春联、抄录春联,“指点春联”。“春节话春联”的“享受语文”交流会上,他们发现:大多数人家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结婚办喜事人家的大门上贴着“福来是五,喜到成双”;做生意的人家春联大多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也有不识字的人家把鸡窝猪圈的春联贴到大门上的如“鸡生大蛋,鸭上满栏”;也有根据子丑寅卯撰写的、各自的家堂来写的,按照报纸、历书上现成的抄书的……当他们看到自己写的春联更是羞涩之后的喜笑颜开,像喝了蜜似的。

原先教书的地方曹庄小学,一度享誉省内外,有“学园、乐园、花园”之称,校园内外,有终年常青之树,四时不谢之花,学生对一花一草吟诗作文,站在校园葡萄架下,吟诵“葡萄美酒夜光杯……”;看到兰花就想到养育兰花的口诀“春迟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闻到菊花香就肃然起敬“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站在荷花塘边就重温课外书上扬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们还把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挂上小牌子,什么花木就配上什么诗,没有的就自己做,如“鸟罗花”,他们写的诗是“鸟名一花草,藤儿牵着跑,开了星星花,蜜蜂赶热闹。”当然我也不落后,和他们比赛写,一起享受语文。同学们笑眯眯地把我的《幸

福葡萄》挂在葡萄架下:

葡萄架下踮起脚尖仰望,童年的口水千尺长/溜溜的眼睛馋馋的目光/葡萄一样晶晶的亮//期盼季节把酸长甜,等待时光把个儿拔高,……葡萄熟啦/青的,祖母绿紫的,红玛瑙//伸手摘星辰的兴奋/梦着“葡萄美酒夜光杯”/醉了醉了/扶着偷嘴的鸟儿飘飘的飞……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浓。他们随身带着小本子,时时处处记学问;他们争分夺秒地读书,吃饭看书、走路看书、睡觉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眼睛看得肿起一条缝还在看,而且越发而不可收。可怜的家长气喘吁吁跑到学校央求我说:“老师啊,你代我说说伢子唉,他们只听老师话……”为了健康和安全,我规定,因学语文有不健康或不安全行为的取消红旗和喜报。这样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享受语文。

【后语】

我走上讲台就教语文,开始才疏学浅,觉得愈教愈难,一难是作业、作文难改,学生作文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认真一点的话一篇作文要看三倍,错字错句要改出来,作文的眉批和总批也不能马虎;不仅评价要恰当,字迹还不能潦草,有时候还要面批,一篇作文要半个小时左右,每天要牺牲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二难是粗心大意一下就要出错出笑话(那时还没有认识到教和学出现的错误也是教学资源),不像小学数学,课下了,作业也改好了,认真点儿的看看解题过程,马虎一点看得数直接勾对错,即使视导、作业检查发现错误也不会像语文作业容易犯大错误,出大笑话,爆出反面的教学案例,“文革”时期能被扣上“反动、反标、反革命”的大帽子;三难是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太广,准备略不充分就会被逮小辫子,将上一军。怕苦为难情绪与日俱增。

我曾经演过小扬剧《园丁之歌》,有句台词是:不在讲台站,哪知教学难啊!我教学没多时就老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也流行这么个俗语:“前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前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语文倦怠,从我就开始了,学生能喜欢语文到什么程度?多次曾想和校长提要求改教数学,又怕校长说:把你教书就不错了,还想挑肥拣瘦的,想不服从分工?终于没好意思开口,就这样死心塌地教小学语文了。我教语文是混碗饭,学生是以考试为目的,各得其所了。但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事。

我读书期间虽然读书识字不多,还是挺喜欢语文的,教语文时间长了,对语文的感情加深了,觉得教语文就是教自己,改作文就是透视学生的生活和心灵,连学生说谎也看得出来,学生的喜怒哀乐一览无余,借改作文适时地和学生笔谈,然后察言观色,觉得很奇妙。为了小学语文教学有突破,我经过思考,得到可行的创意:“张张日历化喜报——享受语文”。在实施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快乐无比,收获多多——我和学生都更加热爱语文。不仅喜欢读书,也喜欢作文。我们读书攀比,识字竞赛,写作争优,应用比好,发现创奇。读书多,作文发表的也多,语文成就自己服务他(它)人(物),语文伴随生命诗意成长。我很赞成张东兴的话:“语文——这个陪伴你成长的学科,这个承载优美诗句和优秀文章的学科,这个充满人生各种体验朝夕相伴的朋友,是她让你享受到了独特的环境,美好的经历,深刻的思想,更享受到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我的“张张日历化喜报——享受语文”创意活动,一举多得,用我们乡下人话说:又吃粽子又蘸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