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作者: 宋海燕摘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关键词:兴趣:学习的原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98-001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后,人们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索,使活动过程和认知过程不再成为一种负担。《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培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当中的音乐教学,其重点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音乐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必要也是重要的,兴趣是激发和维持自主学习的基本动力。在学生调查中,很多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除了歌曲本身以外,更多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导人,教师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不高。
一、身临其境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所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如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布置教室,墙上挂着他们自画的乐器和音乐家的图片,教室的角落里布置一个音乐快讯专栏,让学生能够了解音乐的最新动态消息,每逢节日,同学们也会自制一些与节日相关的音乐饰品,自此每当他们步人由自己亲手布置的优雅环境,倾听那悦耳动听的音乐时,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环境与音乐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由此而生。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他们享受音乐的无穷乐趣。如在歌曲《小放牛》的教学中,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歌曲创编或改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同学将歌名改为《我是一个放羊郎》《我是一个读书郎》等等,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词,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了,个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自编的歌曲,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
二、变化策略
即通过教师变化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化包括变化材料呈现方式如图、表、文字结合;变化的表达风格,如言语快慢的变化加适当幽默;变化的教学模式,如采用教学参与游戏、角色扮演等。这些变化有利于形成丰富、感性的宽松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导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而贴切的导人是学好歌曲的关键。
三、激发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
儿童天生有能力发展倾向,意味着儿童天性不是随性的而是主动的,因此知识不能都以授一受的方式直接给予,而应让学生跳一跳摘挑子,通过一次次摘到桃子后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较稳定的人格特征,不是具体任务直接联系的,因此高自我效能感的儿童在面临新的较难学业内容时会根据以往学习经验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任务。
高成就动机有很强的自信心和高的内归因,即使失败了,也会认为是自己策略不对,努力不够,从而更努力地去完成下一次任务。
四、亲身体验
在小学音乐课中,很多作品都可以借助故事形式和肢体语言形式去表现,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欢乐颂》时,我先讲述贝多芬悲惨的一生,但又绝不向命运低头的伟大精神,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的同情和崇拜,欣赏起《欢乐颂》这一首曲子时,个个都情绪高涨,为了解作品的内涵奠定了基础。又如在《梦幻曲》的教学中,我先示范做了一个睡觉的动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道:“你们做过美丽的梦吗?是一些什么样的梦呢?”学生立刻发表自己的感想,然后我再让学生听《梦幻曲》,学生也用各种肢体语言去表现曲子中的意境。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使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大大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形式多样
在音乐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节省时间去讲授一些丰富的内容,而且可以将图片、重要的谱例、歌词,引入学生视野,对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刺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仅仅依靠讲解而脱离了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即学生的“听”与“看”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从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就无法得到增强。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管弦乐曲时,我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边让学生观看小伙子和姑娘们此起彼伏,纵情歌舞的场景,一边让学生倾听乐曲,使学生体会乐曲所表现出北京喜讯传到南方边寨时引起各族人民欢歌跳跃的热烈情绪。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已被乐曲深深地感染,不由自主地模仿着画面上的人物进行舞蹈动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加,对乐曲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得到了提高,长此以往,对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出现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