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态课堂的“三要"“三不要”

作者: 孙兴朵

摘 要:本文就当前体育老师在实施体育生态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经过实践与总结,提出了对应策略。要改变当前实施体育生态课堂中的不利局面,关键在于老师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和工作方法上的改变,本文在教学中对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实施体育生态课堂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观点,概括成“三要”和“三不要”

关键词:体育生态课堂;主体;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73-001

前言: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各校正在展开的工作,改革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体育生态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体育和艺术课程最有可能得到真正实施的素质教育,做为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先期达到课改的既定目标。所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一线教师,应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下面是我在实施体育生态课堂教学中的一点思考与体会,总结为“三要”“三不要”,供同行参考与指教:

一、体育生态课堂“要导师”“不要教练”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像个教练,学生必须按教师的号令进行上课,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完全是一堂填鸭式的教学,教出来的学生不思考,缺主动,总是看教师这根指挥棒,像现在娱乐界的模仿秀,没有自己的想象与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体育生态课堂中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是一个起引导作用的“导师”,像一个“导演”,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要“演员”。

二、体育生态课堂“要效率”“不要表象”

体育生态课堂不是简单的套一下模式就是生态课堂了,如让学生讨论一下或分组一下,就是生态课堂,只做表面现象,这样学生的兴趣只是一时,几次过后,新鲜没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对提高成绩没有好处,可能还会下降。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要分析为什么要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的讨论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开展下面的活动,否则讨论就是盲目的,是表象的,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这样的课堂就是没有“效率”的课堂。可体育生态课堂又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他课程坐在哪里讨论,时间长些可能得出更好的效果,体育课堂要用最短的时间,得出最好的结论,下面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去练习,在实践中探究。所以课堂的“议议”要掌握好尺度和引导的方法。“分组”与“合作”在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分组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我在课堂上,不仅进行分组,还让他们自己给小组命名,他们非常活跃,有“飞龙”队、“猛虎”队、“冲锋”队,“飞扬”队等很有激励性的名字,上课时小组内成员相互讨论与合作。“合作”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模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练习的形式,是体育课堂常用的。我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与练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学生提高自己,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与练习的任务。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分组与合作是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三、体育生态课堂要“民主多元性”评价,不要“批评单一性”评价

没有评价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只有教师“单一性”评价学生的教学也不是完整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是优化体育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体育生态课堂上的评价主要以“民主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评价的范围可以从知识技能方面、从学习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及从情感方面等,给予学生比较全面的评价。评价主张民主、公正、公开;不主张批评和带有攻击性的语言。通过评价,把学生放置在一个宽松、和谐、积极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成功的动力,同时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被关注的快乐。所以对生态课堂的评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看,我们更重视动态过程、学习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展示的过程。

体育生态课堂应是充满生命力的、不断创新的课堂。学生不仅是认知体,更是生命体,教学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让生命得以发展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生态的观点来看待教学课堂,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构建课堂。以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生态课堂环境来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