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 周玉琴

摘 要:阅读是以理解文字符合意义为中心的一项思维活动,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阅读教学;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04-001

课堂提问就是常用的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学贺敬之的《回延安》时,有位教师板书课题之后采取以下步骤:(1)介绍作者,(2)教师范读,全班齐读,(3)生归纳每部分主要内容,(4)教师分析写作特点,布置作业。一节课以教师活动为主,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高潮,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另一位教师由于提出了启发性的问题,教学效果迥异:①把《回延安》换成《去延安》或是《到延安》有何不同?通过讨论,认识到“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②听录音,思考: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词句最能表达这种感情?③作者明明是两条腿、两只眼,为什么说千万条腿、千万只眼?这样出色的提问使学生读思结合,体会到学习诗歌的愉悦。

著名教师钱梦龙也是设计问题的高手,他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善于设计问题也是重要的一条”。他把“拐了个弯”的提问方法称之为“曲问”,他认为“曲问”能让学生多动一下脑筋才能作答,因此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学习《愚公移山》,解释“孀妻”、“遗男”时,他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同意吗?”这一问非同凡响,比问“孀妻”、“遗男”是什么意思好得多了。大量事实表明,提出恰当的问题是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发挥出来。恰当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从而活泼有序地进行学习活动。

其次,“问题”解决的过程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这样,“问题”使学生的“读”落到了实处,对课文的“悟”有了“抓手”,其成功的愉悦感随之产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呢?

首先,从学生因素考虑,注意两个“符合”。

一、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需要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积累,同一年龄的学生能力也有高低之分。阅读教学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全体与个体,例如初一课文已经出现了小说,但是教师如果超“大纲”向初一学生提出“根据故事情节划分课文的段落”这类问题,大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什么是故事情节?因为这个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同时,提问也要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差异。因此,囿于实际年龄和认识能力的客观原因,中小学生对问题的辨识大多停留于直观和单一,反映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就是不善于有机地联系每一个问题,从整体上去把握,从层次上去认识。因此,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大量工作还要放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上。

二、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思维是以已知为基础的,因此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笔者上《变色龙》时设计这样的问题:⑴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是什么?⑵他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具体表现?⑶他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这种阶梯式的提问,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使每个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他们的智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自身因素,提问要注意几个讲究。

一、讲究问前认真钻研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不仅要求学生能问、会问,教学生的老师也要会问、善问。问得好与否,则决定于教师本人对所教功课的理解程度。谁理解得深刻,谁就能找到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谁理解得肤浅,谁就找不到问题或者只能找到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可见,教师在问前要认真钻研课文。

二、讲究提问具有启发性

在阅读教学中,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在课堂提问时,要摒弃一切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应当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问得太平直,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用处不大;问得太深奥,学生想了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这也没有什么好处。提问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可见,只有教师提问得法,富于启发性,学生才能不断地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去思考问题,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讲究提问的延展性

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一切疑问。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提出一两个自己还不能理解或者未能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推想再与老师一起探讨,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己推想答案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一步,教学工作很自然地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出疑问的机会,并且也都得到较为具体、妥善的指点与解决。这样有利于深入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后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其中的组织者、参与者。所以,使学生学会提问,应当是教学上更值得重视与讲究的课题,是引导学生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获得巨大的延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