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下的初中生课外阅读有效实施策略

作者: 张 丽

摘 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目标。所以加强课外阅读体现了语文教学素质化的要求,是实施“减负”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只有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要求,制订阅读计划,加强阅读指导,提供阅读阵地,开展阅读活动,落实评价细则,才能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实施,实现课外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课外阅读; 价值审视; 有效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54-001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不少于260万字。”也就是说,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那么,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加强指导、具体落实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价值审视

我国学者历来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我们对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理解不能仅停留于此,而应该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来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所在。

1.加强课外阅读体现了语文教学素质化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语文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其中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数时间用于阅读教学。尽管如此,学生的阅读量仍是有限的。课内阅读教学着眼于指导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实践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2.加强课外阅读是实施“减负”的有效措施

“减负”的口号我们可谓是叫了许多年,但现在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很多学校在“轻负担、高质量”的矛盾中难以寻求突围的现实。笔者认为,“减负”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自我发展、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广泛参与阅读实践,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和知识体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他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收来的知识体系中,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呈现在一个多彩的背景之上。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就越容易,用来做作业的时间就越少,能主动支配的时间就越多。

3.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基本保障

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践中已有定论。扩大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就是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强语感积淀。选作读物的材料大多是规范的语言材料,大量阅读会在读者的脑海中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语言表达的规范化十分有益。语言也传承着人类的文化,积累语言就是积累文化,大量阅读的过程就是接受人类文化熏陶的过程。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策略

加强课外阅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多重功能。课外阅读实施的渠道在课外,管理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不去管理和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有很大的随意性,课外阅读量的完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只有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要求,制订阅读计划,加强阅读指导,提供阅读阵地,开展阅读活动,落实评价细则,才能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实施,实现课外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1.对学生的阅读实行整体设计,凸显学校办学的特色

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规划。阅读规划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整体设计,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几个方面拿出具体的计划和措施。阅读总量和各年段的阅读实践量就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阅读目标首先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从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课外阅读内容的选定要注意“计划性”和“自主性”相结合。“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教师只要求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涉及科学知识、文艺作品、历史故事等不同的门类,进行广泛阅读,而不具体指定读哪本书。“计划性”是指学校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思考“我校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的50本左右的“必读书目”。

2.对学校的图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学生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对学校的图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三级阅读基地。一是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里面要书籍丰富,资料繁多,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性”阅读。二是年级“阅读实验室”。这个室由年级来组建,是实施“计划性”阅读的主要场所,室里摆放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的书刊和“必读书目”中本年级应读的图书。这里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场所,更要成为教师实施阅读指导计划的场所。里面的图书要由年级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及时更新。三是班级图书角。图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带,相互交流阅读。三级阅读基地的建立,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联巴甫雷什中学的走廊、楼道上的书籍陈列架,摆放着适合各种年龄学生阅读的图书,可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3.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综合活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阅读是他们接受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重要渠道。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形式多样的综合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生命奠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