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 促进发展
作者: 陈松波摘 要:学生个体之间由于先天的因素和后天所处的人文环境的不同,存在着个体发展上的不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此原则下教师应关注并重视学生的差异。本文首先探讨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成因,并以此为基础,在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分层教学法、做好学生评价等方面,根据学生个体具体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定的个性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个体发展; 个性教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56-001
课堂教学是一个集体教学的过程,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却在各方面的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不均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集体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不平衡,尊重个体,并以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更要关注个体差异而施行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学生上课时容易在课堂上迷失方向,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类学生: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地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迅速完成学习任务,再玩游戏、浏览网页或聊天的(当然他们会做得比较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动作缓慢,经常犯些简单的操作错误,学习任务很难及时完成,甚至有个别同学还没完成任务,在看到其他同学玩别的东西,他也就跟着玩。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源就在于学生个体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操作技能的不平衡
学生个体之间由于成长所处环境的不同,其现状和发展情况也必然有所不同。有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从没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而有的家长为培养孩子的特长,专门购置了计算机,甚至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送孩子进各种电脑培训班学习电脑知识,这些孩子在校外受过计算机操作训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操作比较熟练,有的甚至参加过计算机方面的竞赛并获过奖,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不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也有个体上的不同: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相当浓厚,为了进入互联网世界或为了更好地在同伴间炫耀而学习了不少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则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本身感兴趣,这些学生对计算机某种应用软件的熟练程度甚至超过自己的老师;有的学生虽然智力因素好,但缺乏刻苦精神或把信息技术当作边缘课程,学习兴趣不浓,但有潜力;有的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比较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
面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个体间存在的不同,并分析形成的原因,对学生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有效教学。那如何开展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实施因材施教呢?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在组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同学的细微变化,要注意同学的异常行为,特别是易被忽视的角落,尤其值得关注。在安装有多媒体网络的机房上课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的作用,老师在讲解时,及时“全体广播”;同学在操作时,老师巡回辅导,并将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时切换到“监控”状态,以了解学生是否认真操作。这样,老师可以全面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督促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而不致在课堂上各自随意、迷失方向。
二、采用分层教学法
1.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
在课前应明确各层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达到的程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重点在于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对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并在具体的应用或作业中加以体现。
2.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课堂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较易的基础题,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引起其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原来我也能做”, 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准备相应的提高题,鼓励他们在完成基础题后继续深入学习;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直接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任务,略加提示或允许同学间讨论,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达到更高的要求。
3.分层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一方面指导他们完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另一方面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其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其他学生,重在带领学生学习,着力于指导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动手,使他们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能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师理当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并做好发展性评价,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个样子的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规格相同。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新春.青少年生理与心理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 [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 [M].北京:电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