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以情感为纽带
作者: 朱 筠 张 芬摘 要: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本质是“披文入情”的过程,在不同环节有着不同的情感调动和运用。
关键词: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21-001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作为阅读者应该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应该在作品描绘的情境中徜徉。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的本质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就是从作者借以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的过程,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从这个角度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穿透语言表义,深入文本深层探究个中滋味,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
一、在激发动机中——入情
谢象贤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只有在它不仅对智慧发生作用,而且同时于心灵和情感也发生作用时,语文教学才能对学生发生真正的影响作用。”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一过程包含着儿童心理进程。对新课的学习,首先需要启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如学习《春联》一课时,教者先让学生回忆平时观察到人们用哪些方式欢庆快乐祥和的节日,接着播放庆春节的场面,欢快的节奏、活泼的儿童化的画面、诙谐的配词,从上课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拨动了儿童心灵的情弦,非常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与儿童的情感相联接、相沟通。可以说,“情感为纽带”是在上课之始,在教师的主导下就拉纤启动了。教学活动也因为学生的开始入情,而进入积极状态,情感体验将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鲜活起来。
二、在感受形象中——动情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说过:“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激起。没有形象的阅读教学,必然成了抽象的符号活动,我们要设法让学生能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在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形象感受到了,情感激起来了,必须即时进行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培养语感,也就是必须把语言的学习落到实处。”的确,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他们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是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往往寓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儿童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
《金子》一文,彼得种植的辛劳,都凝聚在“全部”和“都”这两个词上,如何让形象丰满起来呢?教者让学生结合插图,想象彼得经历了哪些艰辛。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彼得如何不怕辛苦平整土地,如何精心选择花苗,讲到如何细致地照顾鲜花成长,如何四处奔波销售鲜花,彼得忍饥挨饿、风雨兼程、筋疲力尽的种种艰辛仿佛呈现在眼前,学生内心的感受鲜活起来,驱动着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语言文字中畅游,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震撼。而学生这一情感形成过程,是老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是必然的。
三、在领悟语言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他们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而顾不到语言的较深的内涵。到精读阶段,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情感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语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意乃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领悟语言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的色彩、细腻的情感,从而使情感深化。
阅读文本是以语文符号作为中介,间接地借助于想象,借助于间接性体验,联系生活进行情感感悟,让读者获得审美情操。一篇课文,这样培养孩子的情感,仅是一次积淀。阅读教学中,如此反复、累加,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是不难培养起来的,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同步得到了培养。
四、在多彩的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抒发情感。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包含学生自己主观的感受以及对课文的理解,他们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和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
在教学中,教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情。可以要求表演后朗读:如表演读词“警觉”、“无可奈何”、“回味似的”;可以结合图片感知读词:如赏图读词“人流如潮”、“鳞次栉比”;可以想象领悟读句:如“瞧,这盛开的鲜花多么像孩子的脸庞。”若感受到的是深情,则悠悠地读,似乎在慢慢咀嚼、回味、欣赏;若感受到的是缤纷、快乐,则轻快地读……我发现,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到文本的情趣,同时也将自己感动了。同时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赛读,甚至向老师挑战等,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使学生的朗读层次在不断地催化中呈螺旋式上升,情感得以升华。
情感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有情感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促使学生在爱学、乐学中逐渐体验到真,感受到爱,领悟到美。情感,永远是流淌在语文课堂上的小溪,涓涓地滋润孩子的心田。语文课堂就要以“情感”去翻阅孩子的生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让情感这条纽带蕴含于阅读教学之中,激起孩子们那份属于自己的真实情感,真切地滋养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