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应掌握的技巧
作者: 方经强摘 要: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体情、悟情;教给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情感方法;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以达到增进学生心态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教学; 阅读; 体情; 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52-001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才能达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呢?
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在阅读中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职高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笔者认为,可以关注以下三点:
一、确定文章感情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是试弦定调。同样,文章也有情感基调。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
举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为例: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以后几个所谓读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是鲁迅的独白。美就美在它不是单纯的事件叙述、观点宣讲和感情抒写,而是一种以生活的强烈感受融会了的事实、思想和情感。特定的语言文字具体实现了这种客观与主观、思想与感情的交融,自身也因此而显现出美的光彩。在欣赏中,语言文字的音和形直接作用着读者的感觉和情绪,尤其是语音结构体现着言语表达的生动性,能导致读者与作者的身心共振。这段文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故而使学生从整个心灵较直接地感受内容上的融合之美。
二、理顺文中情感的变化与层次。好的文章,情感往往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发展、有层次的。《荷塘月色》中,作者总的情感是哀愁的,但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心里颇不宁静”的哀愁→充分享受“荷香月色”的淡淡的喜悦→“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淡淡的哀愁,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作者当时内心的彷徨和痛苦,理解作者这样一个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
三、通过关键词句辨析情感差别。人的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产不同的情感,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文章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个性色彩浓烈,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会寄托不同的感情。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最能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从而体悟作者情感。如在教学职高语文第四册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宝黛初见时宝玉和黛玉不同的反应。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会发现宝玉是“笑”,黛玉是“惊”。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一“笑”一“惊”分别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什么特点?这样,通过抓关键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宝玉的率直,黛玉寄人篱下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又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一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写马克思逝世的时间,连“三刻”也交代出来,表明了恩格斯的郑重态度、悲痛心情。同时,突出了这一时刻的不同寻常——马克思的逝世必将给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饱含感情的阅读,引领学生整体感受课文的情感,是开展情感教学的关键。但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对课文中蕴涵的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常常比较偏激。
因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他必须对这个施教的对象有所在意。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教者应在饱含感情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整体地感受作者在文中传递的情绪,最终形成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