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思”,做幸福的成长型教师
作者: 刘名科摘 要:目前大多的教育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或课后进行,属“事后诸葛”型的反思,这样的反思会增加教师的职业内疚感,不利于成就幸福的教师。笔者提出课前“三思”,以克服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终生学习型教师,做成长型的幸福教师。
关键词:课前三思; 职业倦怠; 成长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72-001
现代教育不主张只在失败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检讨与专业反思,而是倡导管理预期,强调对教学效果的“事前”推演,反思自己进入课堂之前的文体理解,反思自己即将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设计,估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提前进入专业检讨与专业反思阶段[1]。
一、什么是“课前三思”
1.“一思”教育理念和教育意义
首先要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如果连我们从事什么,干什么都不清楚,这样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其课堂将是混乱无思维的无效重复,教师也不过是教材的宣读者,更谈不上热爱和幸福。其次要思考教育的意义。要把对教育的意义、对怎样使教育意义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都具有清醒的意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和实现教育意义的思维策略[2]。”
2.“二思”“对谁教”、“教什么”、“怎么教”
首先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思考。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思考。其次从哲学的高度,运用科学方法论,依照课标驾驭教材,对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整合,哪些是最要“教”的?另外要对教学过程设计进行思考,教学过程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三思”自己的评价观、评价功能、评价的方式
课前对评价体系进行思考,是教育教学进行成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的依据,也是教师自我激励不断成长的有效方式,“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3]。首先对评价观进行思考,是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还是师生、生生互动化的评价?是以内容知识化评价还是多元化的评价?是甄别选拨性的评价还是人本化的评价?是以成绩的数量化评价还是过程化评价?等等。其次对评价的功能指向性进行思考。思考即将进行的评价是否体现反馈调节的功能?是否展示激励的功能?是否有反思总结的功能?是否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等等。另外要对评价的方式进行思考。
二、课前“三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1.课前“三思”使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教育主张和思想是教师实现“教育自觉”的关键性标志,是教师成熟、成功的核心因素[4]。课前思考使教师做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课前思考就是教师实现自己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主阵地。
2.课前“三思”使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基于专业发展的“事前”预先反思——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预设,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经过一个“事前”积极的自我否定的过程,从而在一次次的否定过程中,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突破口,实施和谐、有效的教学,这就是对自身教学的研究。其次,课前思考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反思教育现象、反思自己的感受,这样才不会不断地重复,才会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教师应在课前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思、想、悟,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外,课前思考是元认识的一种方式,对教学的预设进行诊断、自我监控,对自己所将要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三、课前“三思”将减少教师职业内疚感,克服职业倦怠
1.课前的“三思”将减少教师的职业内疚感,提升成功的机率
常规的课后反思强化了职业内疚。教师常常会因在个体的职业生涯中因为受教育者的责备、课堂失误等原因而产生的反省、愧疚等负性体验[5]。有时一堂课上过后,按教学循环,三年后才能再上,课堂出现的失误和不太合理的地方,经过课后反思,放大了事件的影响,使许多内疚的事情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在内疚中进行教学,教师受束缚,创新思维受限制,不利于教师的健康成长。课前思考可以减少失误和意外的不合理的出现。每次的课前反思都是对自我评价、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学生状况的最高水平的思考,每一堂都是教师的得意之作,减少了失误,减少内疚,并获得成功的感受。
2.课前的“三思”会促进教师坚持教育理想,克服职业倦怠
是职业,总会倦怠,教师也不例外。因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性格发展等原因,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能以昂扬的姿态冲到终点[6]。课前思考能帮助教师认清自己,战胜自己,丰富自己,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首先,课前反思能认清自己的责任。其次,课前的思考是教师创造性的智力劳动,而不是重复的劳动。通过课前反思能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寻求自我突破,从而战胜自己;通过课前思考,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思想,认清教育工作的对象特点,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和职业成就。
要做一名成长型的教师,就要从研究者的角度审视教师的职业过程,做好预期管理,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自己,减少和克服不利影响,在成长中感受教育的幸福。只有教师感受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付出,是教师教育理念、思想的实现而不是充满内疚的自责,他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才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宁.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条“快速通道”,江苏教育2010(2)
[2]宁虹.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5.(8)
[3]朱雪梅.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山东教育出版社
[4]辜伟节.教育:需要充分彰显思想的力量.扬州教育2009(3)
[5]冯渊.走过倦怠的理想.江苏教育2010(3)
[6]胡金生,李博. 论教学反思的情感性——以职业内疚为例,教育科学200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