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作者: 邰树华

摘 要: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强调了通过学生与教师双向以及多向的交流、互动的方式,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 课堂; 参与; 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10-001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强调了通过学生与教师双向以及多向的交流、互动的方式,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在参与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发展一定的数学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呢?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人呢?

一、数学教师要明确扮演的角色,摆正师生关系

教师的教学观念偏差使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由于许多教师对新的内容或新的题型不敢放手给学生,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希望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教师的“一手包办”,使学生丧失了许多课堂教学参与的机会,也逐渐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不仅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故事激趣、设置悬念等手段,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和爱追求根源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设疑问,制造矛盾设置悬念。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渴望老师讲解或尝试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完全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乐说;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爱护其自尊心和创造力。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三、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操作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常常会有启发,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忠林主编,郑毓信著.数学方法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12

[2]张天宝.鼓励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