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孔华头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探索,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行为;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15-001
现在的数学课堂中,很多老师经常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固然能增加课堂的密度。但我们时常会发现:有的课堂虽然形式新颖,但教学行为茫然,折射出的往往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不能真正体现45分钟课堂教学的价值。下面是笔者在教研活动中看到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教学《3.5去括号(1)》这一内容。执教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数加上2再乘以6,再减去12是多少。
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八组:
(1)1—4组分别给出-1、-2、1、3四个数按要求求值,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5—8组学生自己想一个数按要求求值,然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马上可知你想的是哪个数。
生:立即按要求求值(花了4分钟)
师:按各组次序请1—4组同学报出结果(很少有同学的答案是对的),5—8组的同学报出结果,老师猜学生想的数。(花了6分钟)
如此拖泥带水的创设情境,它只是一种热热闹闹的走过场。殊不知,本节课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说明去括号的必要性,宝贵的时间也随之流逝。因此情境创设要有有效性。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呢?首先,必须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进行分析,而且要有新意和启发性,找准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有价值,课堂也才有效。其次,情境创设要简单有效、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情境创设是为了达成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只有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好奇心、求知欲,才是有效的情境。
创设情境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越来越得到老师的青睐,情境创设又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桥梁。然而为了突出“新、奇、趣”,别出心裁地创设出迷人的问题情境,反而干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和活动境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收获,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是否有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其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能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等。具体看是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1)随着x值的逐渐增大,两个代数式的值怎样变化?
(2)当代数式2x+5的值为25时,代数式2(x+5)的值是多少?
师:投影上述题目
生:立即计算
生1:回答表中要填的数据
生2:回答(1)中的问题
生3:回答(2)中的问题,可由2x+5=25 求出x=10,再求2(x+5)的值是30(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做的,这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再现)
生4:由表中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值可知:2(x+5)=30
然而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对的”。殊不知,本题的真正意图就是通过比较表中两个代数式的值,寻找规律,再确定2(x+5)的值。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括号的重要性,从而体现出这两个代数式的不同意义。如果教师能适时抓住时机,表扬生4的回答,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目前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仅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轻学重教,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训练,忽视知识发生过程,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把“达知识之标”视为唯一的追求,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数学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
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做法,不断探索,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