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作者: 宫艳丽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常会听到一些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发出“改革,改革,越改越不知道这课该怎么上了”的感叹。“怎样上好数学课”成了数学改革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 教学模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24-001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数学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要改变“跟着感觉走”的局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回到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上来。

二、新课程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三种重要转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探究,关键在于主动,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只有在各种恰当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充分的发挥。因而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各种数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另外,情感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情感因素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态度等。负面的情感因素(如焦虑、厌倦等)会导致对探究活动的抑制,反之,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乐趣感、成功感等)会像催化剂一样提高主动探究的速度和质量。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为开展主动探究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对学生应充满爱心,尊重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多多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取得的成功,使之产生成功的喜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2.从线性传递到交往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讲授在先,学生视听在后”的线性传递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方面信息传递为基本途径,师生之间是比较稳定的“授受”关系。虽然教学中也有“反馈”的存在,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教。这种线性传递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没有个性,思维方式单一。新课程强调,学生应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沟通,互相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用交往互动观构建教育策略的核心是为了突现主题教育理念,实现主体性教学,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我国“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是主要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和多向互动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从偏重单纯学数学到注重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

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无疑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结果要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现实的方法去学习数学,也就是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逐步发现,并得到数学结论。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关,数学与自身有关,数学是有用的。例如,某教师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没有照搬教材的引言,而是把它改成一个实际问题:“村头修建一个扬水场,我们量得它的斜坡长是L,颇觉为β现在要求求出垂直高度以便用来购买合适扬程的抽水机,当β=30°或者45°时,你能求出来吗?怎样求?当β是一般的锐角时呢?”这样就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的产生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学数学和用数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应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教学模式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的制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受到教师本身素质和教学风格的影响。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以说,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在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引下,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对新出现的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确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2.扬长避短,发挥各教学模式的整体作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简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因此,可以说任何一种存在的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点。同时也应该辩证地看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也必然有它的弱点和局限性,不能因为强调了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

3.注意信息技术与不同教学模式的整合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处理好一般与特殊、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发现与论证、严谨的形式化表达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等问题。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配合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形象等功能,设计和编制各种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实效出发,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课,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