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放牧心灵

作者: 董雪云

摘 要:小学生的心灵正处于萌芽状态,需要人去扶持。音乐教学,就好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一颗颗美好的种子,让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肩负起重任,用音乐教学引领孩子放牧心情、驰骋灵魂。

关键词:音乐教学; 放牧心情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89-001

我是一名专职音乐教师,同时也担任着学校的大队辅导员,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心小学,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并且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平常缺乏监管,所以我经常接触一些心里有烦恼需要疏导的学生,在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利用音乐课堂对学生们实施心理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音乐教师是孩子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引领者,更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通过一系列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中放飞心灵,勇于创新,并能逐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从而创造美好的心境,具备阳光向上的心理。

如何在音乐课堂上,给学生晒晒心灵的太阳,洗洗情感的温泉呢?

第一,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具备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当然要突出这个“感”字,感觉有了,孩子就会主动地学习音乐。在小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厌学这一心理问题,它的特征就是学习无动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在音乐教室布置上,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包括一件件具体的音乐器具的摆放,一幅幅生动可爱的图片的粘贴。墙上还可以贴一些中外音乐家的画像,可以挂几幅小朋友在眉开眼笑地弹琴、唱歌、跳舞的画,讲台的两侧可放两盆万年青,利用这种形象性的特征,使小学生直接从感官中可获得音乐的气息,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件十分开心快活的事,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上课也就集中了注意力。

第二,音乐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注重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

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指导,更是必不可少的,音乐的情感性特征也就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小学中学生自卑的心理问题是较为常见的,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差,认知片面而导致。这时,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中,要动之以情,不要居高临下,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在教学中要用柔和、商量的口气给学生讲课,尽量加入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自卑。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教育,经常欣赏和分析一些能消除学生自卑心理的音乐作品,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草原小姐妹》《光明行》《热情奏鸣曲》,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标题入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欣赏中渐渐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音乐教学的语言应从感性入手,再与理性实践相结合。对于自卑的学生,音乐教师应用鼓励为主的教学语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是一门参与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自卑。音乐教师在结合音乐本身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基础上,在参与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小学生与人交往的技巧。音乐教师始终以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为核心。

第三,在丰富多彩的校外音乐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音乐教育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反映,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小学生的智力、能力和音乐学习才能、特长,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独生子女任性、逆反心理较重,由于家中父母的过分宠爱,时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服从教师和家长的正当要求,并且对学校的校规校纪抱以无所谓的态度。音乐的情境性就是要帮助学生纠正诸如此类不良的心理问题,各类音乐培训班的开设,丰富了小学生单调的课余生活。像那些由情感性障碍导致抑郁症的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学习之余,享受一下音乐的熏陶,运用音乐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帮助他们揭去心中的那一层障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艺术求美。学校在注重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很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县内外的各种大小比赛演出总少不了我校学生活跃的身影,所以我校的课外演出的机会要比其他学校多,给了学生很多锻炼的机会。

课外演出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信心,增强胆量,使学生在演出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给他们在心理上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例如,课外的合唱、合奏比赛有利于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因为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养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一个人都要自觉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并使他们懂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形成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平时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他们在此类活动中,会逐渐学会与别人交往,也会时刻考虑到应以集体的面貌去想或做每一件事。在音乐教师注重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时,学生无形中会形成先大家、后自我的良好心理品质。音乐教师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及时地引导,并帮助学生纠正其不良的心理问题。每一个人都具有惰性,小学生自然也不能摆脱依赖性。那些生活上自理能力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在小学生中已越来越普遍。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的独唱训练和独唱比赛,正可以帮助小学生消灭此类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与心理健康学科的整合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中小学音乐教育

[4]丁华美.心会跟美一起飞——小学音乐教学中师生心理分析点滴体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