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亮和云彩》一课中渗透科学教育
作者: 糜艳培摘 要: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月亮和云彩》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的具体理念与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相互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05-001
一、《月亮和云彩》一课的相关科学知识选论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月亮和云彩》一课叙述的是几个小朋友晚上观看天空月亮和云彩的事,实际课文叙述的是一个科学观察活动的案例。
1.关于科学观察
观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通过眼看、耳听、手摸、鼻闻,去观察对象,有时也可以借助于科学仪器,使我们的感官更准、更灵。例如:用望远镜观察星星、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等。此类,称为自然观察。另一类是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用各种感官或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进行特定方面的观察。此类,称为实验观察。显然,《月亮和云彩》课文叙述的观察活动属于前一类。
2.理性对待观察的渗透
我们一方面要避免理论对观察的误导,另一方面,也要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察。《月亮和云彩》一课的课文所叙述的自然现象,如果认为月亮是静止的,那云彩就在动;如果认为云彩静止,那月亮在动。事实上,丁大勇和李小文的观察结论都是理性渗透的结果。
3.观察与语言
观察产生的图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类型。
《月亮和云彩》一课的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小学生经历一次观察图像与语言陈述结合的过程。
4.关于月亮和云彩运动
《月亮和云彩》课文讲述以物体的运动为主题的观察活动,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科学观察活动过程,教师应该对月亮和云彩的运动有较深层次的了解。
月球以每秒1.02千米的速度,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公转,离地球最近时,距离363300千米,最远时达405500千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7日7时43分11.5秒,为一个恒星月。像地球一样,月球也在自转,由于月球自转与公转同步,即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等于公转一周的时间,所以月球总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云彩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的可见悬浮体。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等,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正确观测分析云的变化,是了解认识大气物理状况,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云彩飘浮在大气中,随大气的流动而流动。云彩流动的速度不会超过大气流动的速度(风速),而最大的12级台风每秒也只有32.6米。
也就是说云彩在动,月亮也在动,而且,月亮动得比云彩快得多。但是月亮高度约是云彩的30万倍。人的肉眼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感受是取决于视角变化的快慢。由于月亮、云彩高度悬殊太大,人们在地面同时观察云彩和月亮时,月亮视角的变化远小于云彩。所以感到月亮不动。
二、《月亮和云彩》一课渗透科学教育的理念
《月亮和云彩》一课叙述了几个小朋友的一次观察活动。在第一自然段,课文讲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可以说是描述小朋友看到的观察图像。在第二自然段,课文讲两个小朋友对看到情景(观察图像)看法不同。两个小朋友对观察图像有不同的语言描述。李小文组织小朋友进行了另一个观察,小朋友看到了另一幅自然图像,对这一图像的描述,大家没有不同的看法了,课文并没有最后的观察语言描述。留下了小朋友探索讨论、提出问题的空间。通过课文分析,本人认为教材作者对课渗透科学教育的问题是经过周密思考的。
可以看出,教材并不想在这节课中去讨论天文知识,也并不想去谈运动学知识。它只是描述了一次有趣的自然观察活动。事实上云彩是运动的,月亮也是运动的,对地面而言月亮运动得快慢比云彩大得多。两个小朋友对观察图像的不同语言描述,可以说都对、都不对。课文中看不到结论性的语句,意在为小朋友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月亮和云彩》一课的教学理念是:语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让小朋友了解自然观察的基本过程,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自然观察的乐趣,通过常规语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观察现象描述的语言能力,感受语言描述对科学观察的重要性。
三、《月亮和云彩》一课渗透科学教育的策略
1.在语文课里渗透科学教育,绝不能把语文课变成天文课、物理课。为了力求语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我们可把以课堂训练的重点放在观察自然图像、看自然图像说话、看图像写词上。
2.通过展示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观察的兴趣。例如播放有如下情景的录像:各种各样的云、飘浮的云、奔驰的云、明月、薄云遮月、乌云遮月……教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话语来描述这些情景。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说说看到过的夜空的自然景象,点拨一下,可以发现的问题很多,很多。
3.教师先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在对训练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在自然观察中用语言来表述观察到的现象。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亮和云彩》。教师在总结时,可以指出不同的观察结论,与大家事先的认识有关。
4.教师可以制作分层显示的课件,或者抽拉式投影片,让学生操作,再现课文描述的自然现象,并适当作一些拓宽。这样学生会体验到科学观察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涉及到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
5.本课结束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认为丁大勇、李小文说的都对、都不对,你们回去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看看老师说的对不对?
课后,留下了一个悬念,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