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作者: 刘 林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10-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迅捷反应,思路简洁明了;有些学生苦思冥想,姗姗作答。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品质——数学气质,说明前者有一定的数感。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合理性作出解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我认为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逐步培养。下面我就根据几年的低年级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在情境中建立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获得生动发展。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跟着妈妈逛超市,并观察超市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并布置“做一次小管家” 的课外作业,把自己的书包、书柜、房间整理好。在整理的过程中自然就把分类的知识运用其中了。再如,在学习了“6的加法”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加起来等于6的生活中的事例,于是学生分别找出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加起来有6只手、6条腿、6只眼睛、6只耳朵;吃饭时,学生又发现了一家三口用6根筷子等等。同样在教学“7、8、9、10的加法和减法”时,学生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发现很多生活中与之有关的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培养。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掌握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 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儿童认识数也是这样。实践证明,小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例如:运用小棒操作,认识11-20各数。先请小朋友抓一把小棒,问小朋友们能不能一眼就看出是几根呢?想个什么办法就能一眼看出来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数出10根,用绳扎成一捆,这样就能一眼看出有多少根了,从而认识了十位和个位的区别,理解了数位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一把小棒大约有几根?一小盒葡萄干大约有几粒?100页纸大约有多厚?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自主学习,在探究中发展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100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数的方式也可能是不同的:一根一根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出示问题:通过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错。”这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谈谈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通过交流,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10根10根地数”的优越性,也对“10个10是100”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样,在自主的学习中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既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提高,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四、实际应用,在运用中升华数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是为用服务的。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知识。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在知识的应用时,学生的数感又得到加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25个同学到公园去玩划船,每条小船最多坐6人,至少要租几条小船?怎样坐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5÷6=4……1,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是6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至少租用5条小船,并且通过分析找出多种坐船的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不断加深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不断构建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认识,在生活实践的背景中感悟和体验数的意义,增强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想,随着数感的建立、掌握、发展和升华,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