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型教师 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徐龙伟

摘 要:做研究型教师就是把教学常规研究化,也即把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测试等常规工作,站在研究的角度和高度,在做好规范的基础上,做得有高度、有深度、有水平、有实效,用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创新性地完成教学过程中各项工作和教学环节。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研究型教师; 教学常规研究化; 教学研究常规化; 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63-001

把教学研究常规化和教学常规研究化,就可以做到把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向常规要质量,向过程要质量。具体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研究备课,把备课作为一种“策划”

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把备课做为一种策划性研究,就要把对每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研究,精心地研究好所教的某一个或几个课时的设计的研究,在这种任务驱动下完成的研究成果,再经集体商榷,在同伴互助和骨干引领的作用下,成为本级部同学科共同应用的科研成果,最后在不同教师具体应用中,根据具体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微调,这样,每一节课的教学策划和设计都是在推广和应用一种着实有效的研究成果。

二、尽力把课上好,把上课作为一种“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策划、设计和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的同时,必然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课堂教学不仅是对预设的操作,更是课堂创造和开发的过程,是一种不可预知的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茅塞顿开”“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三、重视听课,把听课当作一种“对比提升”

教师听课往往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以借鉴和提升为目的的听课,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了提高听课的质量,减轻听课的负担,把听课当做一种对比提升的研究。就是在听别人的课时有意识地同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分析自己的课与所听教师的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异同,在找出差距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在听不同年级或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课时,要事先了解上课的内容,再去听课。听时做记录,听后再交流,通过调查和询问来验证听课的质量和实效,确定借鉴和吸收的内容。

四、认真评课,把评课作为一种“诊断”

评课评什么?首先要看一节课能不能让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并重,教师要主导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主导教法,精心设计调控教学过程,指导总结学习方法,点拨知识疑难,实现教的目的。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学习主动性、学习欲望、知识能否掌握、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其次要评教学内容:看教师是否认真研究了学生,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教学内容;看授课内容是否符合大纲教材的要求,难易适度;看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再次是评课堂结构:看教师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案设计是否精心;课堂引入是否有新意,讲解是否深入浅出,内容是否准确无误,反馈是否及时保真,讲评是否适时适度实效,结尾是否画龙点睛,时间分配是否恰当。第四是评教学艺术:看教师是否能依据生情、学情、课型实施了有效的教学策略;看教法是否有益激活思维,化解重难点,揭示规律、总结方法;看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重点、教学特色、能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五是评教学效果:看学生知识面的扩充、成绩的提高、方法的获得、素质的发展、习惯的养成、情感的陶冶、品德的升华;看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反馈、课堂氛围等。

五、批改作业,把作业批改、提问、测试等做为“反馈”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过程和策略是关注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提问、板演等方式是课堂教学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反馈渠道,通过对提问、板演的研究来准确反馈出教学的实际状况。在“讲解——反馈——调整讲解—训练——再反馈——再讲解——再训练”这一动态推进生成过程中扎实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而作业批改和测试是课后教师巩固课堂教学目标、反馈课堂教学实效的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式。不仅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对教师而言具有反思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六、讲评试卷,把试卷作为一种“逆溯求源”

一切教学措施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把对学生的研究作为教师一切教学研究的根本,“以生为本”把对学生的研究放在首位,优先研究,应把它作为追求教学高质量的自觉行动。研究试卷时因为试卷做为阶段性的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稀缺资源,其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通过对试卷的研究来把握这段时间以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品质、知识缺陷度都一目了然,然后采取措施对某个学生、某群学生或全班学生的进行查漏补缺,我们把这种研究就叫作逆溯求源的研究吧。

七、把教学管理作为一种“课题性研究”

教学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知识面、科研意识,用心去研究教学管理,向科研要质量;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去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有较强的感召力,去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带动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朝着课题化、科研化方向发展。

教学管理者要努力实行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管理课题化、研究化,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定位;拓宽常规管理、过程管理的视野和范围;在立足静态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动态研究的管理;在工作进程中逐步实施多层次、分类别管理,注重发挥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由此来保证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都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