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亟待实施
作者: 王金淑摘要:近几年来,小班化教学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在地方实施上并没有多大发展。而地方教育由于受到班级规模大的影响,学生的发展受到很多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调查研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2-005-001
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其卓越的优势,得到了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广大同仁的普遍认同。“小班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可以得到教师的个别化教育,提高了每个学生充分接受教育的程度。
一、班级规模大,学生生源少引起教学资源闲置
在2006年以前,我校的班型设置平均—个年级有30个班,以当时的高一为例:其中,8班、12班、21班、25班、28班、29班为艺术及体育特长班,编为特殊班型,普通教学班每班平均59.6人。而从2007年开始,每个年级的班型设置锐减到22个班,以高一为例,其中,9、10、11、20、21、22为艺术及体育特长班,编特殊班型,普通教学班每班平均58.6人,平均—届学生比2006年以前少7个班,大约508人,三届过后学生总班级数大约减少21个班级,大约1524人。这样算下来,三届就相当于减少了整整—个年级的人数。而班级的容量却仍居高不下,这些班级还会受到班额较大、管理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个年级所配置的教师大约80人,而且从07年暑假,本县的周各庄高中由于生源较少而撤销,合并入建昌营高中,各个高中的班型设置数都有所减少。由此计算整个地区会有很矗:数量的教师面临闲置。而由此带来的教学设施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是惊人的。
二、教学资源的浪费
1、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2006年以前时期,我校共有任课教师378人。在08年暑假,由于生源的减少,闲置教师大约35人,调出20人,不仅我们二中,本县一中也外调出21人,由于整体生源的减少,至今这些教师仍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成为现代社会的不和谐因素。预计在2009年后,随着本届高三年级29个班级的毕业,仍有大批教师面临闲置。
2、学校设施资源的浪费。
我校现有教室110间,而在最高利用率时,高一、高二、高三平均每个年级30个班,加上复课部15个班,可有105个教室全部使用,而已在教育厅颁发的规定中,重点中学不得招收复课学生,将剩下高一、高二、高三平均每个年级22个班,只能利用66间教室,教学设施资源有很大的浪费。
三、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制约
1、教育关照度降低,心理督导不能及时
班额过大,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平均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即教育关照度降低,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减弱,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驾驭,同时也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此外,班上学困生过多,班主任由于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可能完全承担,而中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事情时容易多愁善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比起小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矛盾很突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必须密切关注,而大班额设置使教师精力不足,对于学生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督促不能及时,更谈不E因材施教。
2、信息交流不能全面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具有全面性,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发展,在班级容量过大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实现信息交流双向性,则教学效果会比较理想。但是,在大班型教学的条件下,双向交流只能是局部的。有研究表明,即使是优秀教师,—节课双向交流的覆盖面也只能达到27-28名学生,其他人则处于双向交流的忽略区。值得重视的是,这种忽略区往往是相对固定的,每学期发言总次数不超过10次的学生不乏其例。这是造成学生非良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如果采取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则能控制在双向交流的覆盖面之内,而且班级人数减少,教室的空间相对增大,桌椅也可以摆成更灵活的形式,从而增加师生间、学生间双向交流的密度,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受到关注,学生与老师之间信息能及时交流,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3、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中—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在教育事业中不管什么样的规章、大纲都不能替代他的个性。”而传统的大容量的班级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其后果是一点一点地抹杀掉学生的个性,把不同的学生变成从同一模具中铸压出来的“标准件”。在大班教学中,—位教师往往要教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班级,语文、外语、数学等课时多的学科要教2个班级,大约120名学生;而比如生物等课时少的学科每人最高可教达到4个班级,约240名学生。在备课及批改作业时,教师不能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弹性处理,只能采取大概概率“标准化”处理,学生所体现的个体差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由此可见,小班化教学作为—项优质教育形式,不应该只停留在学者的呼吁,应该真正在地方上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育实现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