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作者: 胡登祥摘要: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
关键词:初中 研究性学习 基本要求 核心任务 步骤和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2-064-001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自觉的习惯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具有历史性研究基本要求的立场、观点,方式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初中学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显然不同于高中学段的“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与初中学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相吻合,初中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学生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常识,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过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次,要知道我国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否定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批判思维,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优秀民族之一,古代文化是那样的光辉灿烂,四大发明深刻地影响过世界,但是自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要归咎于明朝开始,极端的君主专制、文字狱,逐渐造成了我们民族的麻木和迟钝,不敢说“不”逐渐积淀成了我们的一大民族性格。于是,对任何事物是见怪不怪,习惯于服从和接受,哪里还能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从振兴中华的高度讲,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第一要务。要完成这第一要务,必须使全体国民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所依赖的心理基础,就是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步骤
围绕培养“问题意识”这个核心任务,我们在初中学段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表述成果”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历史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作为发展智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因此,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表达(陈述、辩论、问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达(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发布信息),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等等。
四、基本形式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看,“课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只要不断地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大大加强,还能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题”则是对“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能极大地改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不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和经验(包括生活的)进行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察和挑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对教材结论性知识的探究与考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史的挖掘,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探究。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活动次数也要严格控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为佳,务必要求人人参加。
“课程”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可以考虑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或者结合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节日的纪念开展专题性讲座。在这些活动中,介绍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时代背景,介绍一般性的史学研究方法,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史学理论做一些小型的专胚和人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