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育人与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
作者: 赵 聘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目标设定的盲目性,从实现德育育人的角度谈培养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必要性,并简单介绍培养大学生职业观念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职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2-125-001
随着高校对德育育人的逐渐重视,当代大学生素质作为德育育人的—项重要内容,在整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市场观念的影响和网络的冲击,当前大学生存在着团队意识不够、价值取向物质化、缺乏艰苦奋斗意识、对人生和工作过于现实、急功近利等特点,使得他们潜意识中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这种现象的出现,—方面影响了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对学校实现德育育人,提高大学生素质出了难题,因此,深化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将是增强学校德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
一、大学生在职业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盲目性
当代大学生在从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重个人、轻社会;重功利、轻诚信;重竞争、轻和谐的特点。因而大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往往遭遇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等米下锅”,“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情况依然很严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
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但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就业的压力。而大学生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不明确,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储备及未来再学习的时间、可能性等等缺乏清醒认识.因而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方面存在盲目性,往往把激情当成了实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过高地设计目标,一旦目标达不到,挫折感就会使人不自信,影响更长远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职业目标设定的盲目性影响了学校德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学生作为消费者,只会以是否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否有利于将来的就业,是否有利于以后的成长成才等来衡量高校为实现德育育^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含金量,衡量学校的教学、管理,以此来确定是否参与各种活动。大学生职业目标盲目性的存在,使育人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受到极大影响,也进一步增强了高校有针对性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难度。
三、大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目标设定的盲目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观念的培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大学生既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活,扮演新的角色,又要面对新的环境排除困惑,确立发展方向并通过努力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而所有这—切,都必须建立在职业观念培养的基础上。然而正是由于职业观念培养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在目标设定方向上存在着盲目性,导致理想信念的丢弃和学习生活的庸碌、沉溺网络而造成了文化心理扭曲。
四、培养大学生职业观念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校要转变观念,立足实际,延伸手臂,拓宽栽体。在培养职业观念的基础上开展育人工作.提升大学生素质
(1)学校应转变观念,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要从大—开始,加强对学生的自我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的指导。个人职业规划是个人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以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从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路径。
(2)延伸手臂。以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服务为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实践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成长的大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不断让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锤炼品质,开阔胸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在与社会的半接轨中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培养竞争观念,切实树立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3)拓宽载体。立足学校实际,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以文化和艺术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文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和格调,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培养情趣、内化素质”的目标。注重挖掘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加强以职业定位设计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住职业规划的指导
它包括对学生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定位职业发展方向;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活动,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及选修课程;指导学生拟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愿望计划;通过一系列的讲座、讨论、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发展愿望的认识;指导在校学生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阶段,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知识、方法、技巧等。
(三)建立一支专业教师的指导队伍,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一般都由专家来进行。而我国的职业指导老师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规划队伍成为必要。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就指导者个体而言,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关心、爱护学生,甘做人梯,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有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新的时期,高校只有帮助在校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才能达到德育育人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