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作者: 张 旭 李艳静摘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着力从四个方面推进创新教育:改革整合教材,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准确定位角色,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变革评价模式。推进创新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2-130-001
教育必须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观点、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基础学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改革整台教材,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语文》应该是对中学语文的超越同时又是对中学语文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的重新整合。而现行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目前还找不到一本全国通用的高职院校语文通用教材。当前大学语文教材有这样一些共同特点:一是以古文为主,二是偏重文学作品三是突出思想“教化”。往往缺少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教材主要是由一些重点大学的教师组织编写出来的。其适应对象是大学本科生,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由于各类学校的生源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特点不同,盲目采用权威教材而置学生层次、特点于不顾,显然行不通。为方便统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国家应当组织专家编写适用于高职院校的统一大学语文教材,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
二、准确定位角色,调动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因而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课堂中,老师竭力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预定的“封闭式“轨道。多年来,这种“保姆式”的语文教育禁锢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可贵的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则要求“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因此,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于引导学生,使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真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是以课本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目的对学生侧重应试训练,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批评教师。教师所注重的也只是学生是否及格,并不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性、人文性的培训,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职能无法得到体现。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得改进《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1、精讲重点篇目、布置课外泛读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最好的学习途径是让学生多读。目前,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主要集中于动漫卡通、网络文字、流行影视、短信段子等,传统经典很少进入他们的视野悠久的中华文化难以被他们汲取。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对重点篇目细致分析,又要布置课外泛读任务,并要求学生读了之后运用已有的知识,针对泛读作品和自身实际提出2-3个问题并作答,启发他们积极思索,寻求智慧,关怀人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引导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古今教育家都认为,“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发现。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字词句、重难点、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表达方法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待课文,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的对象,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评判,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
3、运用多媒体,优化学习情境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可估量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本人把大量的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配乐朗诵和相关歌曲制作成幻灯片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这样,大量的资料扩大了学生信息量,图片画面、配乐朗诵和歌曲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审美享受,人物形象的比较使学生感受艺术的再创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形式多样、活泼、生动。
三、变革评价模式,推进创新教育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业形式日渐封闭僵化,作业评价忽视过程,忽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作业设计与成绩评定都亟待改革。
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因此,《大学语文》作业应该是松散开放的、协调合作完成的作业,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让学生有适当的发挥的空间,能够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任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一名《大学语文》老师,更应该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的新路子,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教学中得以传承,甚至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