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练笔 真情拥有
作者: 司马芸摘要: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创设了“小练笔”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个性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小练笔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52—001
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创设了“小练笔”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个性的魅力。
一、“小”处练笔,随心所欲
(一)内容灵活多变
为了尽量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能弥补学生习作数量的不足,我把学生已习惯的摘抄本和周记本合二为一,并规定学生每周完成五篇的定额,但对内容不作硬性的要求,学生可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安排。即内容可长可短;可自己动手写也可摘抄优美的词句和精彩的短文,可根据课文内容的要求写,也可记录生活中感人的点滴;可向老师诉说心事,也可关心国家大事……点滴皆可成文,只要是真实的就行。
(二)表达方式随心所欲
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就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向人倾诉的激情,他们把“小练笔”当成了倾诉的对象和表演的舞台。在小练笔中,学生可用记叙的方式记录他们稚嫩的心灵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可用说明文生动细致地描叙他们心爱的玩具、美丽的校园、温馨的家庭乃至最新式的武器;可用散文描绘身边的风花雪月,抒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可用议论文形式发表他们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感悟,对人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可用诗歌讴歌人生最美好的最感人的一刻;可用随笔随心所欲地记录下他们成长过程的轨迹……
(三)及时而细腻的老师批阅
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就如同期盼收获的农民一样。如果教师只是在上面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还给了学生,就辜负学生的信任,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写作热情的丧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创作动机,使作文成为一种应付差事的、无趣而无奈的游戏”。
(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学生在练笔中难免会出现懈怠、不满、甚至反感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写作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写作水平的提高。
1 精确的计分制,评价学生的质与量。根据等级、篇数、面数及特殊奖励等方面,按一定的计分方法计算出每周的个人积分,登记在小练笔竞赛表上。然后每月根据小组均分和个人总积分进行小组和个人竞赛,选出其中的优秀者给予奖励。
2 及时的讲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每次批阅完小练笔后。我总是习惯地将其中优+等级的“小练笔”挑选出来,及时地给予表扬,并随时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优秀作文展示。正如杜甫诗中所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 定期反馈。为学生指点迷津。为了让学生保持创作的热情,避免懈怠,定期地开展讲评会是非常必要的。利用讲评会,师生共同回顾前段时间在练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困惑,重新审视写作过程,感悟写作方法,同时也展示部分的习作,品尝喜悦与成功。在探讨中,既为学生解惑,也为将来的个性化发展设计新的思路和目标。
二、“真”情拥有,张扬个性
“小练笔”在伊始之际,曾遭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反对,认为这是在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表示出了不理解,有的干脆在小练笔中提出了异议:一是生活平淡,无啥可记;二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与“减负”的精神相违背。但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改变了态度,最后,大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写小练笔,并期待着能在同学们的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我这个教师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
以最近的一次小练笔为例,学生的写作范围就十分的广泛:关心时事的,如有就美伊战争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收集战况进展的,有对新式武器进行分类的,有对战争中出现的“乌龙弹”进行分析的。
(一)真情无价,师生奏响个性的乐章。“小练笔”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一串串多彩的字符化成优美的旋律,真情奏响师生的心灵之弦。以前的教师高高在上,占据着绝对的“制控权”,而学生只能是服从。如果学生胆敢批评老师,则是犯上,是“大不敬之罪”,教师想要成为学生的倾诉对象。那似乎是“天方夜谭”中的神话。但是通过小练笔。填平了我与学生之间的鸿沟,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那么的遥远。他们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和同学、老师产生的矛盾,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写在了小练笔中。有的向我请教,有的向我倾诉,有的给我提建议,有的向我祝福,也还有的表示对我的不满、甚至反感,学生在小练笔中说出了不愿对好友、对家长说的话,我成为了他们最信任的朋友。
(二)方寸之地,挥洒自如。学生在几个月的练笔之后,作文水平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而且在写作风格中也各具特色。有的擅长于记事,把同学刻画得入木三分。有的擅长于抒情,清新的文笔,生动的语言抒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有的擅长于议论,从一个极为平常的事物中悟出一番发人深省的道理。小作者在《一张白纸的故事》中以物喻人。告诉人们“白虽然坚决地拒绝了黑纸保住了它的清白,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美丽的颜色”,多么发人深省的语言,劝告人们不要孤芳自赏,这样会失去生活中许多精彩的东西。
学生在作文中不再为“无米”而发愁,也不再为语言的平乏而苦恼。在写作中多了一份挥洒自如,在处事时多了一份镇定与宽容,在集体中多了一份热情,“真”真正成为了学生习作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