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数学课中的德育
作者: 田秀娟摘要:进入21世纪,国家教委颁发了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丰富德育形式,在加强和改进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浅谈如何适时的运用恰当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教学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64—001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国情的认知教育
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新的课题。新课标在这方面重点安排了一定比例题和习题,以帮助青少年来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比如:从我国1952-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情况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趋势:从1952~1980年这28年间增长速度缓慢,主要是受了一些“运动”的干扰;1980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主要是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能使学生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坚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三、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中国数学至少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国数学家为数学王国增添了宏丰著述,有些定理(如商高定理等)、公理(祖暅原理等)、公式(如秦九韶公式等)被人视为稀世之珍。并以他们的名字留芳后世,令华夏子孙骄傲和颂扬。中国数学史是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课本直接介绍中国数学史的就有17处,涉及数学家、教学名著成就、方法等近50个方面的内容,并以习题、注释、课文附录等多种形式出现。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的《九章算术》,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数学古典名著之一,闻名于世的勾股定理,我国宋朝秦九韶(1217年)创“大衍求一术”,即举世闻名的“中国剩余定理”,深受世界瞩目,而在国外此定理经过554年后,才由誉为“数学之王”的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建立相同的理论;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三角等在世界数学史上都享有崇高的荣誉和地位;在讲到黄金分割点时,可以联系介绍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不惜抛弃外国优厚待遇,自愿回到祖国,担当领导中国数学发展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数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粹,他应用黄金分割创立了0.618的优选法。广泛应用于工厂和农村,使工农业大幅度增产。用科学家们强烈的爱国之心,在科学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行动上产生“共振”,决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发学习。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的获得与提升,主要不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是一个情感体验、感化修养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体现,必须依附本学科的知识,在改善认知结构的同时,抓住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各种思想、情感的心理运转机制,及时地进行感悟、积累、转化、提高,让学生在精神上不断充实自己,意志上不断激励自己,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实现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优化。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我相信只要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的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能得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