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唱中常见的行为习惯问题与解决方法
作者: 郭民凯摘要: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行为习惯问题难于克服。本文将从六个方面阐述我们在演唱时常见的行为习惯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常见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演唱;行为习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107—002
前言
歌唱对于大家来说是件很轻松愉快的事。可是学习歌唱时常常遇到一些难于克服的毛病。毛病是多种多样的。而产生一种毛病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先天性的生理问题。例如,有的人在自然状态时喉头过高或者下颚前伸;从小养成的习惯。例如,说话张嘴不大或不爱张嘴,说话时喉部用力过大,说话带鼻音等;概念不对,练习不当造成的。如唇的抖动,声音的抖动等。这些属于先天性的生理构造而成的原因,几乎是无法克服的,作为业余爱好还是行的,没有条件从事歌唱这门专业。如果只要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努力改正,还是可以克服的。
本文主要从“手乱动”、“歪嘴、歪下巴”、“声音和嘴唇的抖动”、“夹肩膀”、“脚打拍子”和“演出时的恐惧心理”等方面论述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一、手乱动
手乱动一般是内心紧张、情绪发挥不当造成的。初学者包括已经学习几年的学生都有这种毛病,心理紧张以至于身体上表现出很慌的样子。开始演唱时,手就在下面做各种动作:一会儿摆个姿势,一会儿又拽上衣的衣角等。这时下面的观众不是在注意唱歌,而是在看歌唱者的手。在日常生活中有这种毛病的人还真不少。这种毛病看起来不太起眼,克服起来却要下一番功夫。演唱者首先要彻底地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背景、思想,从根本上理解作品的内涵、情感等。比如,在演唱情绪比较高亢的歌曲时,要激动地握起双拳或者用力向上抬起双臂;在演唱抒情歌曲的高潮时,双手要带动手臂很自然地向两侧伸展;在演唱诙谐的歌曲时手的摇晃和抖动等等。在歌唱时动作多,总想用动作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这样就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老是在想动作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
解决的方法:首先是在练习歌唱的时候,做动作让老师给纠正,不该做的动作就不要做。一个人真正理解了歌曲的内涵,所做出的动作就是恰当的也是适合的。另外,要让老师多指导,在歌唱的过程中,学生的手应该怎么放,老师会帮你改正的,那么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克服了。
然而,有的人在歌唱中手根本就没有动,显得很呆板,很别扭。即使他理解了作品,还是不知道怎么发挥。多看一些歌唱家或者是歌手的光盘。模仿他们的动作以及唱歌的情绪,拿别人的动作与自己做比较,并且要经常上台锻炼。
二、歪嘴、歪下巴
歪嘴、歪下巴的问题常常由于追求明亮、结实的声音或是咬字清楚、声音靠前等正确的歌唱状态,但却得不到正确的方法造成的。这种毛病造成牙关很紧。下巴僵硬,甚至连嘴唇、舌头、咽喉都很紧张。演唱者很清楚这一毛病,就是没办法克服,唱歌的时候嘴巴不自然地歪向一边了,让人看起来很好笑。正确的办法就是让牙关放松。
具体的方法:先不出声,只是轻轻地张开嘴巴,细心地体会张嘴时的放松感。然后再台上嘴巴,这样反复几次。张嘴时上腭要往上张,下巴随着这种感觉要慢慢地放下。在做的时候可以照着镜子看看下巴是不是在正中央;嘴巴不能张的太大,开始时要小些,防止牙关僵硬和紧张。保持这种放松的状态。慢慢张大嘴巴。然后合上嘴巴,去体会牙关在放松状态和紧张时的区别。当我们在歌唱时出现牙关紧张,就会有意识地让它放松,吐字时要用气就像吹出来一样。为了好看,上唇该不动就不要动。就是说上唇的动作是很少的。这时主要还是下唇的动作。我们在吐字的时候下唇是上下活动的。而不是左右活动,上下唇完美地配合才能把字吐清楚;不要用牙咬字,牙与下颔不参与发声和吐字,就比如没有牙一样,一切要靠气息。结合参考资料及经验。我觉得上述五种方法只要坚持了,歪嘴、歪下巴将会有明显改善,持续一段时间就能克服。
三、声音抖动、嘴唇抖动
一般说女生有这种毛病的多。声音抖动的人总是想要求声音结实有力,过分地强调气息的支持和控制,其结果用力大、气息僵、胸部也很紧。这就是声音的抖动,简称“声抖”。还有一种原因是歌唱者总喜欢去模仿别人的颤音。而嘴唇的抖动是心理紧张造成的。简称“唇抖”。克服以上问题的方法有:
首先:克服“声抖”主要从气息上做起。先不要追求大音量,用轻松的感觉把字或音“说”出来。按照曲子的段落“说”够时值。也就是说把要唱的感觉变成说的感觉。刚开始“说”出来的声音要平稳,不能忽高忽低,或者要“白”着说,意思就是声音要靠前,不要怕难听。气息不要控制,要很流畅地放出来,不要怕气息不够用,只要按要求做,气息或许比原来还充足;气息放松之后,胸部、喉部也会随着放松,声音就很容易进入头腔,不会再卡在喉咙里。在克服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训练。这样声抖的现象就能根除。
其次:克服“唇抖”的办法应参照声抖的克服办法,同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头顶,不用唇咬字,只用舌尖来吐字,使嘴唇完全放松,特别是上嘴唇不用动就行了。有时候可用手轻轻地摸着抖动的地方,有意识地控制住它,这样有利于唇抖的克服。另外当演出紧张的时候,你要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心理上彻底放松,当完全放松地歌唱的时候,你的唇就不会再抖动了。要克服这种唇抖的最好方法是多上台演出,所谓艺高人胆大,演出多了水平也跟着提升,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好,就不会再紧张了。
四、夹肩膀
夹肩膀完全是内心紧张、浑身使劲造成的。初学者唱歌时大部分都会夹肩膀。只知道使劲把声音给喊出来,只追求音量而忽视了质量。这种毛病其实克服起来比较容易。只要主观上不追求音量大,不用任何力量去唱,也不要使劲吸气,直接用叹气的办法将声音很轻松地叹出来。就像我们平时办某种事情很失望或心情很不好的样子。例如:“唉”、“嗨”等。最主要的就是把气息给叹出来,那么这种毛病便会立即克服了。
另一个原因是追求吸气深所造成的。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吸气要深,气沉丹田。有些演唱者在吸气的过程中不是腰上用劲,而是胸部和肩上的肌肉同时用劲。自己感觉气息吸得很深,其实气息没有吸到丹田。并且造成肩膀肌肉紧张。这样的话,那么歌唱者就会觉得很累,而且会造成喉头的上提,影响发声效果。所以在练习歌唱的时候一定不要提肩,肩膀是完全放松的,气息是在横膈膜和腰部肌肉的牵引下往下去的。
练习时,最好借助于镜子,站在镜子面前叹气或是用叹气的办法去演唱,这样便于看清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特征,有助于克服自己的毛病。所以唱歌前一定要叹一口气,还要注意自己的两肩不拾不夹。要平展放松。
五、脚打拍子
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脚时常打着拍子,这将会影响歌唱者的
舞台形象。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节奏感不好希望通过打拍子卡住节奏。如果在演唱的时候心里总想着打拍子,那就不能完全投入地歌唱。越是怕掉拍子往往越卡不住拍子。解决方法:跟着伴奏带,要么跟着节拍器唱。节拍器很死板,我们在歌唱的时候也不可能带上节拍器,所以要学会在心里打拍子。
另一种情况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养成了打拍子的坏习惯,一到舞台上这种坏习惯就表现出来了。有时候歌唱者本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甚至觉得很自然。解决方法:我们在每次练习时候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用脚打拍子,只在心里打着拍子。一开始歌唱者很不适应,但时间一长就会慢慢适应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慢慢养成在心里打拍子的习惯,只要歌唱者坚持下去,就能把坏的习惯去除,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六、演出时的恐惧心理
演出时的恐惧心理一般分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有些人在舞台上演唱时不能发挥平时所应有的水平,有些人则正好相反。对于一个歌唱技术好、经常登台演出的人来说,上台演出是很轻松自如的事,可是对于一个初次登台的人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为什么在台下唱的不错,一上台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呢,这就是恐惧心理造成的结果。产生恐惧的演唱者往往会出现心跳加快、肢体语言僵硬、目光呆滞、双腿打颤、声音发抖、跟不上节奏甚至是走调等问题,严重时还会出现大脑空白,一时间歌词一句都记不起来的情况。怎样才能克服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减轻思想压力,歌唱技术要过关,歌词要记熟,多合伴奏。其次是笑能给歌唱者带来放松感,可以帮助解除恐惧的心理,也可以用几次慢的深呼吸来缓解紧张的程度。演出前在众人面前试唱几次也能克服紧张,这对那些内向腼腆的人很有效果,彩排也是锻炼的好机会。第三是专心致志地把思想集中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中去,要把思想完全投入到歌曲当中,用心唱好自己所演唱的歌曲,把自己所理解到的歌词通过歌声传达给观众。绝不能过多考虑观众的评价,过多地考虑观众对自己的评价,那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可以通过训练控制意识活动的意志力,来培养集中或者是固定的注意力。每一位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都会用自己主观能动性来调整自己的发声,若不经过思考,声音就会平淡,没有高低起伏,也不会有演唱者自己的感情和对歌词的理解。也就不能打动观众,这无疑是失败的演唱。
七、结语
在歌唱演出中,克服毛病的方法也有很多,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在声乐的学习中要用各种手法进行试验,看哪一种方法用得上就用哪一种方法。克服毛病的办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先要分析其原因,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其次是所有的毛病来看都是紧张、僵硬、使劲过大造成的,所以克服的办法就是使其放松;第三是放松需要采用较为实用的方法、步骤。问题出现了不要急躁,特别是已经养成了的坏习惯,那需要歌唱者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