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修订的思路探讨

作者: 李振佳 王丛贤 何茂林

摘要: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必须遵循《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不断的进行探索,总结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体育所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大纲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121—001

体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延用着普通本科的教学体系和内容。这很难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影响了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重新修订体育大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和目标。

本文作者通过修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大纲过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大纲修订的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大纲修订过程应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1、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兴的院校,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因此,为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高职学生,就要严格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高职课程目标。

2、随着学校体育的迅速发展,使终身体育教育思想飞跃发展成为全球性教育指导思想。但是,高职体育仍然是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在高职体育大纲中应注重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使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持之以恒的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充分发挥高职体育的优越性,作好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将终身体育作为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之计来完成。

二、转变思想,科学调整教学内容和体系,明确课程质量,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是高职体育从应试教育向终身体育方面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学院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应科学的调整课程和体系。使教学内容和教材向生活化变更。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重健身、淡化竞技,提倡竞争意识的新内容和新体系,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使之更接近社会发展。

2、依据《课程指导纲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在大纲的修订中。应贯彻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良好影响,自觉的运用课堂教学中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通过课上和课外活动以及各种全民健身活动获得终身锻炼和终身受益的方法和能力这一目标。为此,应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内容,增加健身教材和内容,调整和减少竞技内容的比重,加强人文教育,切实开展学生喜爱的项目,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教学转变,从而使大纲找到修订的中心环节。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增进健康。

3、高职体育存在特殊性。即:场地条件差,师资力量较弱,学生身体素质不均衡。针对这一特点,在大纲修订过程中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健身文化和教育方式至关重要。因此,不应盲目地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方法。笔者认为:一年级应以普修课为主,并通过普修课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方向,为第二年级开设选修课打好基础。但是普修的内容应删减部分难度大。竞技性强的内容,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鼓励教师创新教法,保证教学任务,控制教学过程,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由功利思想向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思想的转变

1、高职生作为一个团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而个体的多样性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在修订大纲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个体多样性,强调教学过程中突出个性,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时,要进行方法的创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以素质教育“探索式”转变,追求学生把所学知识有创新的“用好”“领会好”,并能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精讲、多示范,学生自学、自练、多操作,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教学大纲是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是考评教师完成教学和学生掌握情况的评定标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在大纲中应体现对教学进程的控制和检查,对本院校大纲中所定的每一个项目和内容的教学过程及教师工作量都应制定常规检查制度,以保证大纲内容按正常进度进行。

3、旧的教学模式,高职体育考试以考技术测“达标”为主。表现出来就是一个考“结果”注重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能力。与新的教学体系不相适应。因此在大纲中应推行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主的考试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必须依据新世纪高级人才素质结构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素质教育理念,遵循高职学院体育教学的规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以强身健体、教书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使高职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对高职学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高职体育教育新体系应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格、人品,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按修订后的大纲进行体育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思想,良好的竞争意识,群体协同合作精神和独立生存能力。及优良的身体心理素质。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实践。

江泽民同志论“教育创新”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体育教学大纲是保证体育教学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必须遵循《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不断的进行探索。总结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体育所应有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