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集群与保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 贾俊敏 王玉荣 马殿平

摘要:本文针对保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TU 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142—002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市场为导向,以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在县域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县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产业集群是指具有主导产业的众多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集聚形成的特定组织。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保定坚持毫不动摇地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以企业集聚扩张规模,以龙头壮大促进产业发展,以立市立县大项目打造新优势,加快了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使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一、保定市特色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2008年上半年,保定市产业集群发展速度和效益同时得到大幅提高。24个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完成营业收入400亿元,同比增长12.7%。产业集群内聚集企业17575家,占民营工业企业的23%;从业人员39万人,占民营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1%。保定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如下:

重点产业发展后劲十足。8个省重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270亿元,占全部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的63%。截至2008年,保定市纺织服装企业已发展到12000多家,从业人员30多万,拥有4个全国驰名商标和18个河北省著名商标,形成了高阳“中国纺织之乡”和“中国毯业之乡”、容城“中国男装名城”、白沟“中国箱包之都”、留史“中国皮毛之都”等区域特色经济突出、产业链完整、配套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保定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规划,并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力图将保定建设为“北京时装之都的生产加工基地”。

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保定市已建成各类服务机构和协会组织29个。其中,研发中心7个、检测中心5个、模具中心1个、信息服务中心8个,协会、行业协会、商会8个。省、市重点扶持的“平台”项目达12个,对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服务作用。

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整合和拳头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集群内相关要素的集聚,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高素质人才,大大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创造的产值、实现的利税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县域工业化

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保定不断培育聚集各种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2、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县域城镇化

县域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城镇化有利于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工业群体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产业集群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集群可以减少城镇化成本,增强城镇竞争力,为城镇化扩大地理空间。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县域经济的优化升级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

保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保定县域通过集群式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能够吸纳农民就业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促进农民增收,做到强县和富民的有机统一。产业集群推动着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成为推动保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特色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不足之处,从而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1、产业集群规模小,发展层次不高

据保定市中小企业局统计,2007年保定市44个产业集群营业收入1320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只有18个,超过100亿元的仅有1个。单个企业和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多产业集群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集群在国内外的行业地位普遍不高。

2、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发展较弱

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龙头企业参与集群治理的积极性仍需激励。在产业集群中,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34个,省名牌产品14个。虽然品牌数量不少,但规模都比较小,销售收入在集群中所占比重不高,产品的名牌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很多企业存在贴牌生产的现象。在纺织产业集群中,最大的企业年产值只有9.5亿元。在容城服装、博蠡橡胶、安新鞋业等产业集群中,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还未培育形成。

3、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能力缺乏

保定市产业集群大多数企业创新资源不足,市场拓展能力较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创新体现为思想观念、技术、设备等各个方面。到2006年底,高阳全县纺织业进口新设备仅占总量的30%。设备的落后导致产品的质量缺乏竞争力,从而影响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由于很多企业规模较小,筹资渠道受到约束,资金的匮乏也大大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4、集群企业之间竞争强烈,缺乏合作

目前,保定市产业集群与所在区域及全球产业链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仍需加强。不少产业集群只是众多同类生产企业的简单集中,专业化分工不细,产品关联程度较低,配套企业发育比较缓慢。企业之间合理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这使得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无法有效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导致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低下。

5、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水平偏低,配套服务网络需大力加强培育

由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集群的相关社会化服务网络尚不健全,不能有效地为产业集群内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的服务支持。如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技术支持、信用担保、法律税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站等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企业成长、产业升级缓慢,从而阻碍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产业集群整体实力

在县域内,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要将中小企业改制和培育成现代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引导和扶持广大农户,对其加强组织和管理,使之走向市场。不断培植和引进新的企业,继续延伸产品领域,拉长产业链,使特色产业形成更大优势。

2、着力发展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群层次

大力发展现有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骨干企业。找出每个产业集群中的关键性企业,把培植规模企业作为强壮产业的重要支撑,支持现有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把一批规模企业培育成“企业航母”。引导骨干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强化品牌营销,提高其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较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如果尚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政府要利用地方集群的集聚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培育该集群的骨干企业,形成集群发展的骨干和支撑,促进本地产业链向高端扩张,提升本地产业集群的层次。

3、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创新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注重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首先,企业经营者应树立创新观念。集群内的企业家要相互沟通、共同学习,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如论坛、研讨、讲座、考察、培训等,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经营者形成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企业创新的带头人。其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增强企业引进吸收并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政府要给予企业金融、税收、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再次,建立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在注重集群内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强与高校的有机结合,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将高新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

4、建立竞争合作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在产业集群内存在大量企业,要在集群内培育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信息资源共享,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形成一种有效的竞争合作新机制。首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相关性。引领产品相同、相似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集群内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专业化协作,把更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吸引到集群中。其次。建立集群内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如建立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网络,使三者形成不可分割的合作关系。建立相近企业及互补企业网络,促进其相互竞争。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竞争、合作的关系中相互促进,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整个集群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

5、健全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立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鼓励金融、法律、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商会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提供相关服务。政府要为集群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使集群内的企业逐步进入更大范围的产业链,不断获得更多科技、管理、生产工艺等信息。提高集群的竞争力。不断完善保定县域经济网站,建立保定共享型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提供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动向、产品供求信息等重要资料,为企业决策服务;对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并提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