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课堂 语文的栖息地

作者: 龚军民

摘要:诗意的语文不光在情感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存在,在一般性的文章中也具有,包括一些议论性的文章。教师应着眼于发掘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的,夯实学生文化底蕴的,蕴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诗意。

关键词:积淀;情怀;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42-01

曾听特级教师王松舟讲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韩愈的《绝句》在两位老师手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位教师让学生提问,“老人为什么要在下雪天出来钓鱼?”“河里结了冰,怎么钓鱼?”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于是学生开始乱猜。“他家里一定很穷……”“拿块石头把冰砸碎……”把一首诗诠释得让人啼笑皆非。另一位老师却引导学生走进写作背景,了解到诗人韩愈当时精神郁闷,壮志难酬,借雪天钓鱼想垂钓出一个政治上的春天,醉翁之意并不在“鱼”,进而让学生从四句诗的首字“千万孤独”,悟出老人垂钓的意境,垂钓的寓意。第二位老师对诗意的诠释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语文,诗的厚重,诗的内涵让每个孩子变得丰富,而像第一位老师那样教语文,学生将变得浅薄,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将会呻吟,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诗意的语文来传承。

语文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性的文章,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课文中人文性的理解,至今还有不少教师认识有偏差。有人认为,诗意的语文就是教学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实际上诗意的语文在一般性的文章中也具有,包括一些议论性的文章。教师应着眼于发掘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的,夯实学生文化底蕴的,蕴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诗意。

一、诗意的课堂需要积淀

教育的真谛是促使儿童在智慧和感情两方面增添深层积淀。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师者的职能不就是荡水、击石,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人,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吗?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运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课件画面,创造出与课文相和谐的意境,需要营造一种人文生态,唤醒学生生活中体验得来的真实情感,让师与生、作者与读者、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自在交流,让每个孩子都处在一种“亲临现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中。

王松舟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首先以一首小诗《你是这样的人》导入,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课中抓住“如此而已”、“极其简单”,让学生走进总理,又通过小练笔将感情升华,最后播放录象,走进总理最后的一段日子,为学生营造了诗意语文的大环境,学生这时已泣不成声,心灵为之震撼,真正为中国人民有这样一位好总理而自豪。正因为王老师有着文化的积淀,解构课文的高超艺术,才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撞击,这就是诗意的语文。

二、诗意的课堂需要情怀

语文书上的课文不是冷冰冰的文字,不是无情物,不只是学习的工具,许许多多课文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语文感情的美更像太阳,是暖暖的、融融的,跳出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做理性的分析,这又与医生拿着冰冷的手术刀在做手术有什么两样?

薛法根老师在执教《雪儿》时,从我的感受不断变化入手,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对课文并没有停留在理清条理的层次上,又用“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将学生引领到情感的深处,悟出一片情,读出一片情。“我”对雪儿的精心照顾,雪儿对我的影响,使课堂上充溢着“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

三、诗意的课堂需要想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诗意的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想象能让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只有通过想象,心灵才得以体验,思想得以在碰撞,精神得以在对话……

有人这样说,幼儿最具有想象力,升入小学,开始减退,以后越来越少,孩子想象力的扼杀,与学校教育的呆板有关。语文课堂是孩子们施展想象的舞台,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那我们将会看到孩子的眸子在发光,会听到了美妙的声音,闻到了馥郁的芬芳,瞧见了绚丽的色彩。我们教师只有让孩子们像花丛中的蝴蝶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让孩子们像林间的小鸟一样尽情歌唱。还给孩子们一片独抒心灵的天空,才能拨动孩子们智慧的心弦,激起孩子们自由的、活泼的思想,使孩子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活的想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教师也应融入学生的世界,孩子的心灵,用诗意的目光共同解读文本,语文的课堂才会变得丰满,更加宜人。

语文课堂呼唤诗意,孩子们心里本就栖居着诗意、扑棱着诗情。在语文课堂上,在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师的带领下,他们会将心中的诗意传承,倾听花开的声音,描绘生命的绿色小河,欢呼冰雪融化成的春天。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语文教学名家文章大汇编》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