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战”期间国民党官僚资本

作者: 鲁科灵

摘要:国民党在建立对全国的统治过程中,官僚资本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抗战开始以后,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四大家族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凭借其掌管的政治、军事权力,巧取豪夺,迅速集中了大量财富,并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关键词:抗战;官僚资本;四大家族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47-01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通常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称之为“官僚资本”。 国民党官僚资本,又叫“官僚买办资本”,是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的生存方式有两种:一是积累,或者说是兼并;二是获取利润,官僚资本的积累和利润都是在垄断中,在市场经济之外实现的。

在抗日战争前,官僚资本在产业部门已初见端倪。其表现是控制交通、能源,兴建一批影响全国经济的重化工业企业,同时以国家银行贷款方式,向私营轻工业企业渗透,国民党政府垄断了铁路、公路、航空和通讯事业。资源委员会和其他政府机构在战前所从事的工矿各业活动,也是官僚资本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官僚资本在金融方面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发行公债。1938年至1944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行内债十八种,总计美元二亿一千万。此外还有谷麦粮食债券。二是增加捐税。由于工商业发达的沿江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关、盐、统三税收入大为减少。国民党政府便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和增加税率的办法,来弥补减少的税收。国民党政府将统税扩大为货物税,形成几乎无物不税的状况,这是对广大农民最直接最厉害的掠夺。三是通货膨胀和买卖黄金。抗战开始后四个月,国民党政府决定用增发纸币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滥发钞票的结果,使四大家族的财富迅速集中,而广大人民则越来越贫困。黄金是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带头上涨的金融商品,更是官僚资产阶级掠夺与投机的对象。

此外在金融方面,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设立了中、中、交、农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作为国民党政府集中的金融机构。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总揽一切事务”。1942年7月,国民党政府又规定全国货币的发行都集中统一于中央银行。从而一步一步地加强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全国金融业中的垄断地位。

国民党官僚集团进一步垄断金融后,加紧向工业领域扩张,在抗日战争中,他们利用手中的银行和政权强制的力量,大规模的侵入工业领域,形成了对工业的垄断。官僚资本积累的来源,一部分依靠财政拨款,更大部分依靠银行投资和放款。因为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迅速贬值,低利放款就等于补贴。所以,资委会所属各事业,除创建经费是由政府拨款外,所需营运资金,历年都由国家行局贷助。

官僚资本在商业方面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是实行专卖制度。1941年4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专卖事业管理局。从次年初开始,先后对食盐、糖、卷烟、火柴、茶叶、酒等六类物品实行专卖。这一制度,使国民党政府收入大增。国民党官员和有关机构乘机营私舞弊,套取专卖品转投黑市,从中牟取暴利。二是统购统销。在此政策下,国民党政府实行低价强购,利用买卖之间的差价获取重利。

抗战期间,官僚资本在商业方面形成了正式的公开的垄断。专卖事业管理局、贸易委员会、物资局等机构的成立及专卖、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是官僚资本实现商业垄断的重大步骤。此外,原属孔家系统的农本局福生庄,后改组为花纱布管制局,统制着花纱布的贸易。这些机构,作为国民党政权的组成部分,借抗战的名义,垄断了国统区的国内外贸易。国民党政府在此期间还成立了复兴公司、中纺公司、中茶公司等,这些官僚资本的公司厂矿利用“四行二局”的优惠贷款,以日益膨胀的法币换取国内主要出口物资,然后输出国外换取外汇,从而获取暴力。

在农村,四大家族是最大的高利贷主。1937年9月,国民党政府设置了农产调整委员会,作为控制和垄断农业生产的机构。抗战时期棉花、蚕丝、茶叶、猪鬃、桐油等由国民党政府统购统销。在证实征购征借的措施下,大量的粮食纳入四大家族直接掌握之中。四大家族还直接占有大量农村土地,陈家的华西垦殖公司、蒋经国的新赣南国民经济建设公司,都是这类机构。国民政府经济部依据《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可对私人所有但因战乱一时荒芜的土地强制使用或征用的规定,从农民手中夺走大片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

1941年,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整顿征收并决定将田赋“改征实物”。到1942年,国民政府又将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同时进行。其实质即政府以大大低于市场价收进,被征者吃亏很大。征购付款办法,是以所征额的三成付现金,七成发给粮食库券。实际上绝大多数省份只用不能流通的“粮食库券”或“法币储蓄券”来支付,因而征购形同没收。

国民政府通过“征实”、“征购”、“征借”掠夺了大批粮食。据统计,自实行田赋征实到抗战结束,在这4年里,实收谷麦达2.45亿石,各年平均在6000万石以上。政府的“三征”名为向田主征收,实际上地主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促使佃农的租率逐年上涨,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

总之,国民党官僚资本是极度腐朽的。它依靠政权进行掠夺吞并,大搞投机,对劳动人民进行最大的剥削,它的发展,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大障碍。同时也造成了民族工商业的破产和国民经济的衰退。

参考文献:

[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

[2]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 三联书店 1961年版

[3]杨荫溥:《民国财政史》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5年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