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作者: 孙晓瑜 邢爱民摘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本文阐述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师德建设面临的状况以及对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途径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03-01
一、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者,在人类文明传承、科学知识启蒙、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传播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完善教师形象的重要性,而师德则是教师形象之根本。师德并不仅仅是一个教师品德问题,它应是一名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它体现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等方面。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不仅仅关系着教风、学风、校风,而且可以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影响到党风、政风和整个社会风气,进而整个民族的素质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因此,在大力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素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能力的培养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也逐年壮大。由于封建落后腐朽思想的影响,加之世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国内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教师思想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个别教师课堂上向学生散播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论,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造成学生思想混乱,对学风和校风建设起着不良影响;一些教师教学与育人相脱节,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有些教师以单纯的物质利益为根本追求,存在一定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还有少数教师作风懒散,缺乏团体协作精神,等等。
三、加强师德建设途径的措施
1.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或办公室,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理论上重视,实践中流于形式”的情况,所以高校领导应对师德建设从根本上给予重视。高校领导应从全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广泛地进行民主调查和讨论,帮助或协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师德环境,这理应成为高校领导良好师德的重要内容。
2.有些高校在进行师德评价时,将地点局限于校内,将时间局限于八小时以内,对教师在其他时间和场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不予关注或重视。也有一些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与评价组织了许多相关的活动,但对评价结果只是形式上的收集与汇总,很少甚至没有组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结果的公布和反馈就更显得敷衍了事。
高校师德评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涉及方方面面,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涉及的各个方面。高校师德评价指标在保证全面反映高校师德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做到简单可行、易于操作。并应探索多渠道、多途径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在进行高校师德评价时,应努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同时,也应努力探索包括搜集、整理资料等办法,形成综合评判,检查,鉴定评价质量,分析、比较评判结果和各个阶段所用的各种评价方法。还应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高校应该通过校园网络、师德意见箱和校领导接待日等多种途径, 广泛听取师生对学校师德情况和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
3.许多高校的分配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大大弱化了师德评价。在对教师的考核中,重点集中到了业绩上,对工作业绩突出者可谓予以重奖,但对品德优秀者给予的精神鼓励多、物质奖励少,形成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不对等现象,从而造成教师全面发展的重心偏移。所以应当建立和完善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师德建设体制。两者相辅相成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4. 教师本身应当高度重视师德的自我教育。真正的师德在于“自律”,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强化师德教育,要提高师德水平,最终还是通过教师主体的道德内化来实现,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和根本途径。而教师本人也应当明确师德修养的目标,增强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应以修身为本,通过自省、慎独、力行等自我修养的办法,不断提升师德水平,把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融入心中,成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并自觉遵守规范,达到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子所曰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这才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保护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保持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探索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实效上下功夫,克服形式主义。教师则应当使自己成为政治合格、业务过硬、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司益林,覃好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19).
[2]田铮.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7,(06).
[3]魏川波,赵永红.关于师德建设的几个问题[J]职业与教育,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