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在新课标实施现状中的调查研究
作者: 白植国摘 要:近来,苍南县城10所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在新课标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中,结果表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为师生的共识;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其方法、效果和评价等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议:加强体育的规范管理;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考核制度。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20-02
在全面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形势下,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培养时代人才”的历史使命,体育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对“体育教学如何贯彻实施新课标”进行探讨,更要全面地了解学校实施新课标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开展。为此,选择浙江省苍南县几所高级中学(包括职业高中),对其实施新课标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在贯彻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顺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本文以浙江省苍南县几所高级中学(包括职业高中)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2、2调查访问法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间,对苍南灵溪所在的一些高中学校进行了调查,通过访谈、实地观察等,取得第一手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依据。
2、3问卷调查法
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设计了问卷表格。共发放问卷500份,发放对象为各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实际回收490份,有效问卷482份。
二、结果与分析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以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得以普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场重要变革,也是学校体育思想观念上的一场重大转变。推进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深化实施,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地位,通过体育课程活动,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促进和提高;其次,要树立起终身体育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体育能力,促进学生树立起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调查学校中的教师百分百地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首选,有90.5%的学生选择健康第一。
新课程标准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健康第一,增强体制,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和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打好基础;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表明了学校体育从传统的、单一的、增强体质向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体育习惯、提高体育文化素质转变,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兴趣,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做到了真正的“育人”。
同时,还有个别学校由于体育设施建设负担而存在着问题,还有个别教师在具体的实施中暴露出情绪松懈,模糊了“放任”和“以学生为主”的本质区别。因此,还要有待于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素质。
2、教材内容的自主选择,选项课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调查中发现,自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以来,根据课程目标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在必修的课目外,各校分别开展了各类的选项课,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和健美操等,只是有些学校从高一第一学期就开始了选项教学,而有些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如在高一第一学期统一学习田径和健康知识,在第二个学期开始设选项课。
长期以来,学校传统的体育教材都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其学习手段方法和评价标准,也是按照竞技运动的标准进行,学校体育课实际上成为运动技术训练课,也就谈不上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了。
选项课的开设,区别于以往传统课程的最大点就是不再是以竞技体育的要求来对待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和选项课的开设,无论是从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或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都极有帮助,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得到提高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项目,充分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组织形式得到改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法是学校体育一贯以来的组织形式,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年间都是一个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单调,教学方法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恶感。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校体育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革新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坚持课内外相结合,以机动灵活的形式开展教学,做到集体与个人练习区分对待,统一练习和个人练习相区别,加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大多数学校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和实施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可以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灵活地学习教学内容,在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因素在于教师。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当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还存在着个别的错误现象,有待今后教学中得以重视。本次调查中发现,有98.6%的学生喜欢上选项课。
4、评价制度还需改革,教师的综合素质还需加强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起点、基础,要注重学习过程性的评价。评价学生成绩时,内容应涉及到学生对各项基本技能的掌握、对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
尽管新课程的评价标准与原有的达标制有很大的区别,改变了传统评价中考核的唯一性、考核内容的片面性和考核形式的单一性,不仅对学生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柔韧性素质也进行了评价。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而且其中对身高与体重的评价,使一部分肥胖学生感到失望,因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作用比较薄弱。因此,如何使评价制度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是体育教师对新课程考核制度精神的领会和实施中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多元化的全面目标,要求在课程活动中对学生产生全面的影响。主要概括为:(1)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2)了解和掌握体育锻炼和健康保健的知识;(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4)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5)促进学生的交往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合能力。要顺利完成以上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全面素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师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关键因素,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也就无法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在调查的学校体育教师师资上,存在较多的缺口,且教师自身的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才能顺利地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5、学生整体素质进步不明显,保健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需加强
学生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合力等方面。通过调查,9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可见新课程实施伊始,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收效还不明显。有88.3%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运动专项技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分析其原因:其一、由于教师本身对于传授技能方面是比较得心应手;其二、选项课的开设,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来提高一个运动项目的技能。因此,学生的技能有所提高。对于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的结果反映不佳,究其原因:一者是体育教师对这方面的传授存在着误区;二者是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新课程要求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技能,为独立锻炼身体奠定基础,而且要求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包括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因此,全面提高和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准,是新课程实施中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三、结论与建议
1、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全面的转变
“健康第一”的思想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学校体育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发展学生个性不足,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尚在摸索的阶段,因此,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学生的主动发展与个性的引导。
2、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在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措施缺乏。建议在教学中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兴趣,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3、课程标准发生了全新的转变,而教学方法还维持着原样
在今后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深化教学改革。提倡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等,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主动参与运动锻炼。
4、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革
建议在考核中应采用考试、考查的形式;内容包括学习参与态度、能力测试和提高程度等各方面的综合评定,适当放宽对竞技技术考评的尺度。
参考文献:
[1]张强,体育教学改革改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2]陆遵义,体育教材与学生运动倾向关系论[J],体育科学,2001(5)
[3]马凌,对《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1,(5)
[4]丁正扬,快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