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新方法的应用

作者: 杨志珍

摘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从以前的他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31-01

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一般包含“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从前的“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和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围绕着新课标直接指向五个层面的目标,即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与社会适应等目标。因而体育教学方法也应根据目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从以前的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接照老师的思路去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身体体验和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情境教学法

情况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制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如球类是学生最喜爱的运动,教师可利用这点,规定学生完成一两项身体素质练习,先完成者,优先选择。

二、探究性教学法

探究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对某些难题、疑问进行探究性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加快掌握知识。通过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包括场地、器材等)。其中以教材为重点。对于教材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确定教学目标,选举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要充分了解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的潜能。

(2)确定恰当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节课的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切不可以探讨问题为主线,忽略了身体练习与思维发展的统一。

(3)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的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向广度、深度的方向引导,使参与的过程更高。

三、合作性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上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锻炼。通过讨论、交流、总结等形式共同协作学习,充分发挥自己和同伴的智慧,为小组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例如,学习足球,我们设计了《射活动球门》,首先上“完球”,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熟悉球性练习的小游戏,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如运动员、教练、裁判等)进行射活动球门的练习,学生在游戏中思考:怎样才能使游戏有序地进行?(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则);射活动球门游戏与平常的足球活动有什么不同?(球门是活动的)。接着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则,并在实践中去体验规则的合理性。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参与到游戏中或角色进行互换,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团结合作,形成整体,发挥集体的力量打好比赛。小组成员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要想在游戏比赛中有好的表现,必须有好的球技,必须加强足球基本功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足球基本技能上更加积极努力。

四、自主教学法

自主性教学法,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包括比赛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它通过调节师生关系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它以学生的自身实践活动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参与中,在能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这是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自主的探索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共同的特征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即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练习、主动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引导与指导并积极扶植学生向其健康方向发展。

总之,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勇于探索的能力得以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