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看有关教育问题
作者: 何 源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是讲求终身学习的教育,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53-01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指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急迫任务。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总和。在知识素质方面,主要内容有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大学生进入大学,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熏陶,培养既专又博、有文化内涵的专门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着力培养五种核心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从而达到有知识而不呆板,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联合组织众多的人共同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传统的单学科教育,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与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学识教育;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大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素质教育。致使高校培养的一些学生,既没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欠缺,文科学生则对现代科学知识知之甚少,文理科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的能力都偏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需要正确解决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技能素质和渊博的知识素质,为社会输送出所学专业优秀、文理兼融、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
(一)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加强知识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学到渊博的文化知识。不少高校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努力为培养基础宽厚、学科交叉的复合人才创造条件,开设辅修专业和第二专业,开设文理科学生自选课,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文化的必要条件和环境。1.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2.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得知识,陶冶情操;3.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使学生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学习,尽早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这里说的时间包括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要是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除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实践之外,还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增加科学实践的机会,提高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是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为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创造条件,也为他们踏入社会奠定基础。特别是要根据各高校的性质和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要参加法庭审判的实践活动,亲自处理案件;师范院校的学生要重视教师基本技能的实践,开展对教材教法的研讨活动。这样结合专业和将来的工作进行实践,有的放矢,提高了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使学生能迅速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四)改革考试方法,重视教育评价。把考试作为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进行纯专业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结合工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为教师的科研、进修提供良好条件,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要对教师提出要求,严格考核,优胜劣汰,使教师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产生进一步提高素质的动力。二是各高校要加大提高教师素质的投资力度,为教师科研与进修提供物质保障,并且重奖在教学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以优惠的政策诱导教师自觉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做到铸师貌、修师德、博师长、练师功,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功底、娴熟练达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对教师来说,要达到以下要求: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培养自己的洞察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把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达到整体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次,要不断地科研与进修,更新知识,吸收教育教学和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并且运用到教学中去。还要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尊能者为师,发扬孔子既“诲人不倦”,又“学而不厌”的精神,努力充实提高自己。第三,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掌握来自实践的新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中,教师必须对这种结合发挥黏合引导作用。因此,必须熟悉生产、科研的过程,并具有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选择、把握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第四,掌握和提高计算机使用能力、电化教育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高校教师不能固守原有的教育手段,而应积极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操作技术,在网上既作教师又当学生,为参与虚拟大学的教学、扩大自身教育的影响力打下基础,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是讲求终身学习的教育,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