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策略

作者: 沙文灿

摘要:按照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来实现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

关键词:对话型语文教学 主体性 交互性 多元性 开放性 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25-01

一、激发浓厚的对话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语文对话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主动性。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老师、文本之间自由进行交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兴奋点的创设,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

二、创设和谐的对话情境

民主平等个性化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前提。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话中,教师要用心“聆听”学生的独特体验,不仅要时时维护并赞赏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体现出的个性色彩,更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各类对话中,应热情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奇思妙想,甚至胡思乱想,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阅读和有创意地表达。

三、善用丰富的对话形式

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合作沟通、互动交往,必须运用多种对话的形式。1 师本对话。教师要组织教学对话,首先必须领会编选意图、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用教科书去教”,特别要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找准文本的眼睛,提炼对话的话题。2 生本对话。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展开理解、欣赏、评价、批判式的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向文本提出“为什么”,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学会批评。要引导学生去除对文本的盲从心理,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就会更深刻、更精彩,更个性化。3 师生对话。老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对话的双方。都是对话的主体。在民主的气氛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对话中分享感悟,分享愉悦,碰撞思维的火花,点燃情感的火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的空间,努力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4 生生对话。语文对话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奥秘与神奇。5 自我对话。它是“理性的思考、思维的整理、体验后的反思”。教师可通过谈反思、写随笔等手段,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情感、价值观,体悟自己的言语能力、思维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闪光点和进步,自觉养成自我对话的良好习惯。

四、设置恰当的对话问题

语文对话教学常围绕话题展开,话题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1 涵盖性。话题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只要紧扣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彭德怀深爱他的大黑骡子?”“彭德怀那么深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命令枪杀大黑骡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对话以及师生间感悟的交流,就能理解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情感。2 层次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推进过程。如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一段,教师要在倾听对话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不断生成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暮春三月的景色美吗?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是在欣赏美景吗?李白和孟浩然心底为何涌动着依依惜别之情呢?你能想象他们分别时的感人情景吗?设置这些问题,不是限制学生思维空间。而是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思索 维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共鸣。3 多元性。阅读是多解的,话题的设置应引发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如教学《船长》,有学生提出“如果乘客不听船长的命令,哈尔威真的会开枪吗?”学生各抒己见。争辩激烈。只要学生能理解船长这样说是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让所有人有秩序安全脱险,感受船长伟大的人性之美,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4 生活性。话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同时要紧扣学生的脉搏,紧扣时代的脉搏,让对话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如学习寓言《狐狸和葡萄》,可以设置“生活中有像狐狸这样的人吗?我们应该怎样来劝说他们呢?”这样的话题,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投入到对话中,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共同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