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意识

作者: 田国春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等方面,任重道远。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界目前关注的热点。但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程度也有深有浅。本文结合现实情况浅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67-01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方面的创新思维精神,是一个很好的方面。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与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显示出丰富多彩的一面。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而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思考性。使学生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方面的得与失。

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做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而是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创造出全新的情境。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创造出活跃的学习气氛。

二、普及学生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件教学较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让学生主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思考、得出结论。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

三、传授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不是去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老师要用与时俱进的观念,认真审视当前形势,要批判性地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敏锐的思想理念。对于一些定论的论证,可以继续延展,。例如:对于明末闯王李自成,有人说他转战至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有的说他出家为僧。应让学生据已有材料和相关传说,去发掘结局,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批判性应用于历史课堂当中,既可合理利用已有知识和材料。又可合理分析已有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开拓创新思维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得到一些学科能力方面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不但要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要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提高素质的教育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但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现实情况的种种限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