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人权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 郭学兰

摘要:培养中学生的人权品质必须进行专门的人权教育,既要有系统的人权知识学习,又要创设人权教育环境,确保人权教育的实效性。中学现有的德育师资,经过整合和提升,即可成为人权教育的生力军。

关键词:人权法律和谐社会 中学生德育师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86-01

为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为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由法定权利变为实有权利,在全社会进行人权启蒙已刻不容缓,全民人权意识的培养。民族人权文化的弘扬,有赖于人权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第s9届联合国大会为纪念世界人权日宣布发起“全球人权教育计划”,计划的第一阶段内容是从2005年至2007年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进行人权教育。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在中学开展人权教育,普遍提高中学生的人权品质。现阶段,在中学开展人权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实施人权教育的法律条件

“人权入宪”,意味着国家对人权的保护已经上升到宪法保护的高度,这对促进我国国内人权立法与国际人权立法的进一步趋同,对我国下位法的创制开辟了新的空间,对下位法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在各自的调整范围内规范相应的行为,以适应国家根本大法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最终组成比较完备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这为在中学进行人权教育提供了法律条件。

人权教育虽然不同于传播人权法律。但人权法律文件依然是所有人权教育项目的核心所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宪法中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性规定,从而确认了公民享有基本人权。目前,我国已存在一些关于权利保护的下位法:一、在政治权利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三、在特定人权利保护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条件

一、必须以尊重、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出发点和前提。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权利的时代,“权利”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步入新世纪后崛起的最强音。在个人权利不断得到彰显,公民权利日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今天,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关系的整合、法律和谐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导向和复归点。二、和谐社会实质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三、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权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社会不和谐,人权保障便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人权保障不充分,社会就不可能和谐。所以。从本质上看,人权问题就是和谐问题。

以人为本指的是用以人为根本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的出发点与最后的落脚点。80年代初,整个社会对文革十年践踏人权进行了沉痛的反思。对文革期间痛定思痛,人们对社会主义时期如何尊重人,把人当人看。以及贯彻人道主义原则进行了理论反思和现实探索后形成了共识。即社会主义建设应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命运,把尊重人和关心人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并且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中,确立人的地位。并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明确自己的发展理念,这就是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三、中学生的认识水平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学升入中学。知识的积累日益增多,系统知识的学习逐步深化、推移和扩展。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再停留在对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的认识上,而是形成了对事物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够掌握一定的基本概念,并运用对事物的判断作出一定的推理。他们面向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从每年一次的反华“人权提案”和其所谓的“国别人权报告”到美军令人发指的虐俘丑闻,我国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已经认识到了美国对待人权问题的双重标准和霸权本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权知识和人权意识。

四、师资条件

在中学阶段教育过程中,中学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师资条件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人权教育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中学人权教育师资。实际上。中学现有的德育师资。经过整合和提升,即可成为人权教育的生力军。

在中学,由于学生的德育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德育课的内容本身丰富多彩,涉及面非常广泛,关乎政治、经济、法律、心理等与社会,与他人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和广阔的知识视野,同时有坚实的现代教育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还能把理论与个人的德育实践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德育课教师,由于其所教授的德育课的课程体系与人权课的课程体系互不冲突,德育教育的教学技能经验可直接运用于人权教育。承担着中学德育课的教师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经过系统的人权教育内容的培训后。能够胜任人权教育的教学工作。成为人权教育的师资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