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的实践策略
作者: 徐海蓉[摘 要] 英语学科作为对外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端口,有着独特的语言资源、国际观念和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英语教师要加强英语学科的思政教育,改变过去单纯追求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实现育才更育德的目的,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建立正确的国际观念,客观看待世界文化。为此,教师需要挖掘教材思政元素,让学生在认知中渗透;创设文化思政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博采经典拓展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认同;开展主题写话训练,让学生在表达中强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建设社会、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助力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的发展。
[关键词] 课程思政;英语课堂;渗透;策略
[作者简介]徐海蓉(1981—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翠屏山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英语教学。
学科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和切实举措。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才育德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而且,英语学科本身具有独特的国际观念和文化内涵,更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加强英语学科的思政教育,改变过去单纯追求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注重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渗透德育,循序渐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育才更育德的目的。
一、英语学科独特的思政价值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的特殊性,英语课堂具有别的学科所不具备的育人价值和资源。英语课堂涉及的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态度等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除了教学语言知识,还应增强育人育德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德育元素,将其与学科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应合理引导,支持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英语知识与德育内容的本质,将两者合二为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增强文化自信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英语的特点,知晓英语的正确用法,通常会试图将课堂环境塑造为符合西方人文氛围的情境,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体系的感知,帮助学生懂得英语的使用原则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但是,长期浸润西式的学习环境,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逐渐“西化”,在思想上开始脱离原有的道德观和社会观,转而采取西式的思维逻辑来思考问题。以西方社会环境为蓝本的英语情境,实则营造了一个仿真的西式社会,学生在这个仿真的西式社会中假想、代入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长此以往,必定会减弱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出现所谓的“文化不自信”问题。
融入思政内容,则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客观对比。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文化,另外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在学习英语时始终稳固自己的民族认知,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去审视和接触西方文化,在不断吸收英语知识的同时保持文化自信,不会因为和西方文化接触过多失去自信。
(二)建立正确的国际观念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积累丰富的学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往往是秉承“实现与老外交流”这一原则而添加知识内容,这种设计思路导致英语课堂先天性缺乏国家和社会意识培育的土壤。为了让学生充分融入英语环境,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去适应欧美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文化,站在西方价值观的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以此洞悉英语的使用技巧和交流思路,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有利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但同时也推动了学生价值观上的“西化”。而思政教育的融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获得对国家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充分感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和接触西方文化的目的和意义,并形成正确的国际观念。
(三)客观看待世界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且深入,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基于此,强化英语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并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客观分析中西文化差异,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学生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借助德育,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帮助学生谨记自己的民族身份,让学生懂得英语是帮助观察、理解其他文明与文化的工具,但并不属于自己的母文化。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知识,认识外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观察者,学生对英语语境的理解和对英语文化的探析,并非追求身份上的回归,而是出于对额外知识及文明体系的探索和了解。德育的作用在于提醒学生牢记自己的民族身份,牢记自己的文化之源,以客观的目光看待世界文化,在接触英语文化的过程中巩固政治观念和个人立场。
二、小学英语课堂渗透思政教育的策略
渗透式教学,是指以课堂环境、生活环境为载体,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吸收德育的内容。比起说教,学生更乐意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建立属于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观念,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英语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让学生从所观、所听、所知中渐渐形成正确的责任观,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与社会责任绑定到一起,从而培养爱国情操和德育观念。
(一)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在认知中渗透
英语学科中蕴含人文因素,在陶冶学生情操和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情感,并在适当的时机渗透思政元素,指点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水平。
比如,在教学Chinese festivals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内赛龙舟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对Chinese festivals进行学习。在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自己对端午节的印象,随后再次为学生播放历年国内赛龙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国内赛龙舟的气势与凝聚力。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要思考龙舟上的人是如何分工的。之后组织开展体育游戏“划龙舟”,由教师作为鼓手进行指挥,让学生5人为一组,后面的学生依次拉住前面学生的衣角蹲着慢慢向前走,并跟着教师的鼓点节奏前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步调要保持一致,以便有节奏地逐渐前进,前进时也可以自己喊口令。通过这一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化认同,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二)创设文化思政情境,在体验中领悟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间交流日益紧密,学生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较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都较为淡漠,对西方文化中现代元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例如hip-hop文化、Rock and Roll等等。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赋予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思想上引导他们保持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同和崇敬。
例如,在教学Our dreams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中国近代的文化发展事例,结合现实情境引入现实素材,让学生一边学习英语知识和感受国外先进文化,一边了解祖国的文化发展轨迹,铭记中国近代和当代发展的曲折和突破,自觉承担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将建设祖国、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梦想,保持学习热情,巩固政治立场,始终牢记自己的身份和学习目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三)博采经典拓展阅读,在比较中认同
英语教学不仅让学生感知英语世界的人文风情,理解英语世界的文化特征,抓住英语世界的文化重点,还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国际观,明白如何科学接触英语文化和利用英语知识,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适当的延伸。
比如,在教学The king’s new clothes一课时,传统的英语课局限于让学生厘清课文中的人物身份,明白不同的英语单词的含义,学生依靠对单词和单词关联内容的记忆,就能获得对应问题的答案。但是在思想上,学生并未获得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思维品质没有得到提升,教学也没有达到德育的要求。所以,出于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增强学生政治意识的核心目的,教师需要调整教学计划,丰富英语教学内容,用更多的英语资源让学生获得多样的体验。如在教学本课拓展部分时,引导学生回忆《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传统民间故事,并补充Andersen’s Fairy Tales、Grimm’s Fairy Tales等外国童话素材,让学生趁着刚刚熟悉英语的新鲜劲儿,对西式童话观和中国童话观进行比较,看看二者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探讨,如:“西方的童话故事和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哪种更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念?”“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出发,谈谈西方童话故事的主角有哪些是自己认同的,哪些是自己不认同的。”从而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深入理解英语文化,让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得到培育,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四)开展主题写话训练,在表达中强化
思辨性学习强调学习中的独立自主性,即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本着批判性思维,依托实证、推理、批判等思维活动,产生主体性的理性认识,最终建立自己的独特观点。为此,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思辨,使学生对英语及其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产生理性的认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英语写作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英语是屈折语,充斥着各种屈折变化,语法手段以显性为主,对事物的描述和展示是以时间线为根基,以动词为表现手法,通过描述事物随时间而变动,最终呈现事物的本质或全貌。而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过多的形态标记,以空间表达为根据,以名词为表现手法,通过构建空间画面来引导聆听者领会和推导出事物的本质或全貌。这种语言体系上的区别正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区别,西方人的思维“重象不重意”,追求明晰的事态过程,中国人的思维“重意不重象”,追求象外之意的传递和聆听者的领悟,所以在语言的描述上不追求完整性和清晰度。由此,让学生认真对比两大语种的体系差异和由此衍生的思维差异,辨析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区别所在,并结合自己的所学所知,尝试将母文化放置于英语社会中进行“本土化翻译”,并在“本土化翻译”中完成对东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思考。
随着学科育人观念的普及,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已经不再只是思政工作者的职责,各学科教师都应当承担起在课堂中培育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责任,尤其是英语学科,作为对外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端口,在文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英语教学和德育的联系较少,英语课堂中存在比较突出的民族元素失语、教育氛围过度西化的症结,这些问题对小学生的“三观”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英语教师应该加强英语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渗透,在英语课堂中增加德育的相关内容,赋予学生建设社会、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辅助学生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助力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J]. 江西教育,2023(35):68-69.
[2]陈辰.在情境中寓德,在写作中育人——谈德育在小学英语写作情境教学中的渗透 [J].科幻画报,2022(8):23-24.
[3]郭阳.德育在小学英语学科中的有效渗透研究 [J].吉林教育,2022(22):74-76.
[4]陈仪.小学英语教学“五育”融合探索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7):203-205.
[5]吴媛媛.新时代小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2(2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