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与幼童:关于时间、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作者: 温丽明一、孩子的提问:关于时间、生命和死亡的问题
2016年12月25日,女儿出生。她从三岁左右起,会问很多问题,比如关于时间、生命和死亡的问题。有些问题,我觉得有意思,就会随手记下来,比如以下几则。
1.时间会停止吗?
“妈妈,时间会停止吗?”
“不会,时间永远都在不停地走。”
“为什么时间不会停止?”
“我也不知道。”
2.我想把时间停下来
“妈妈,我想把时间停下来。”
“好啊,怎么停?”
“不说话,不走路,不吞口水。”
“好吧,你试一下。”
3.去了还能回来吗?
我和孩子一起读《当鸭子遇见死神》。
读完,孩子问:“鸭子去哪里了?”
我说:“去天堂。”
孩子问:“天堂是在我们中国吗?”
我说:“不是,在另一个世界,我们看不见的。”
孩子问:“去了还能回来吗?”
我沉默。
“妈妈,死神最后把那朵花放在鸭子肚子上了。”
“哦,有花吗?”我们一起翻到最后一页,确实,那朵花放在鸭子肚子上,鸭子随着水飘逝。
“死神一直拿着那朵花。”孩子说。
“哦,你看得好细致,我都没有发现。”原来,死神手里一直拿着一朵花,这朵花放在鸭子肚子上,鸭子就死了。
花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死亡的象征。
4.我下辈子还是人吗?
“妈妈,我下辈子还是人吗?”
“我不知道,有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或植物。”
“妈妈,你下辈子想做什么?”
“森林里的一只白鹿,自由自在的。”
“妈妈,你下辈子还是人,好吗?你还是我的妈妈。”
“如果还是人的话,我们就再做母女。”
“妈妈,我下辈子不想做狗。狗要抓坏人,太辛苦了。”
“妹妹,下辈子变成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这辈子,我们是母女,一辈子在一起,我们只能管好这一辈子,过好这一生。”
“妈妈,我前辈子是什么?”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辈子。不要再想前辈子、下辈子了,好吗?”
“哦。我想下辈子还是人。”
5.满姨婆去哪里了?
“满姨婆死了?”
“是的。”
“满姨婆去哪里了?”
我强忍着眼泪,说不出话。
孩子又问:“满姨婆去哪里了?满姨婆去哪里了?”
我说:“她永远离开我们了。”
孩子哇哇大哭:“满姨婆去哪里了,满姨婆去哪里了……”
对于孩子的各种问题,我尽量给予力所能及的回答。我珍视孩子提出的问题。与孩子睡前聊天,是我们美好的亲子时光。睡觉前,孩子会高兴地说:“妈妈,我们来玩一会儿剪刀石头布,我们一起躺下说话吧。”熄灯后,我们会聊天,聊的多是日常生活,比如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今天和哪些同学玩了、今天玩了什么游戏,等等。有时候,孩子的脑海会蹦出有趣的问题。如果不累,我会耐心地回答。
当我翻阅这几年的记录,关于时间、生命和死亡,她问得最多。在她四周岁左右,六十多岁的满姨婆因骨癌去世,她在一个星期里天天追问“满姨婆去哪里了”“人为什么不能一直活着”。她无法理解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以为人死了还可以再活过来。她甚至说自己以后要做个医生。她还会问“医生也会死吗”。在她看来,医生可以救人,医生不会死去。
二、哲学与幼童:为什么孩子会提哲学问题?
与孩子讨论死亡的话题,会不会太过沉重?可不可以和孩子讨论死亡的话题?如果可以讨论,又该如何把握讨论的度,不过分悲观,也不敷衍了事?告诉孩子人死后去了天堂,会不会让孩子相信天堂的存在?
这些问题,在我跟孩子讨论死亡话题时,常常萦绕在我的心间。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亲人的死亡,那么我觉得,关于死亡的话题,非常有必要和孩子讨论。
记得在女儿一周岁多时,曾奶奶以九十四岁高龄去世。我们参加了曾奶奶的丧礼。丧礼遵照乡土习俗,在上百年的老房子设立灵堂,亲人们守灵两天,送葬时请仪仗队奏乐,一路放鞭炮。女儿被鞭炮声吓哭,我一直紧紧抱着女儿。这时,或许只有妈妈的拥抱,才能带给孩子安全感。
等到她四周岁面对姨婆的死亡时,已经会提出关于生死的问题了。我在和她讨论这些问题时,常常感受到一个孩子对于死亡的困惑。和孩子对话,让孩子理解死亡的神秘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让她感受到死亡问题是可以讨论的。
美国哲学家加雷斯·B·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一书中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哲学可能由困惑激发而产生。为什么孩子会提出很多哲学问题?马修斯说:“一种解释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哲学的本质有关。许多哲学问题,也许绝大多数哲学问题,都具有天真而素朴的特性。孩子天生就是纯真无邪的,因而很容易提出哲学问题,而成年人(包括大学生)在拿起他们的第一本哲学书时则必须着力去培养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能力。”
如何面对孩子提出的哲学问题?马修斯的建议是:“回应孩子的提问,成人不应该觉得他们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应该时刻体现出对他们的关爱和理解,有时甚至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情绪,而忘记其中蕴涵的哲学和寓意。”孩子提出问题,大人认真地回应,答案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回应孩子,理解、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保持好奇心,对很多问题存有困惑。困惑是儿童哲学发生的起始。大人保护孩子好奇的天性,孩子以天真的心灵,感受这个新鲜的世界。
三、孩子引领我:如何免于恐惧地活着?
《塔克一家长生不老》中说:“每件事物都像轮子,转呀转呀转个不停。青蛙是轮子的一部分,虫、鱼、画眉鸟也是,人也一样,可是不会永远保持不变。一直会更新,一直会生长、变化,一直会变动不居。事物本该如此,其实也是如此。”马修斯在另一本著作《童年哲学》中讨论“童年与死亡”时,从《夏洛的网》和《塔克一家长生不老》两本儿童文学经典切入,告诉我们与儿童谈论死亡并不一定是严肃的、令人恐惧的。蜘蛛夏洛的死亡是自然的,可以接受的,而塔克一家长生不老,并不能获得幸福。“一切生命(包括正在活着的生命)都有一个起点、中点和终点。”这是孩子从阅读中体验到的生命规律。
对死亡的恐惧,大概是人与生俱来的宿命。老人会恐惧活一天就少一天,孩子会害怕爸爸妈妈有一天突然消失。但人不能一直活在恐惧之中,如何过上免于恐惧的生活,这是人一生的课题。
孩子一遍遍地叩问这个世界,提醒我们从信息世界走出来,提醒我们放下成见、自以为是的经验,关注当下,珍视日常。孩子不知道日常胜过哲理的道理,但他们切切实实这样活着。孩子在三岁前,吃喝拉撒睡构成了日常。我在这样的日常里,感受最深切的是:吃喝拉撒睡是生命成长的重要部分。
孩子的好奇和天真,唤醒了我许多童年记忆,让我慢慢去理解生命,理解自己。因此,我觉得是孩子在一点点地引领我。或者说,是我们母女俩的生命在互相引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最后一章提到自己与儿子约翰的对话。他说:“很显然,孩子对哲学的关注还在持续着,只是不再像年龄更小时那样明显、持久了。如果约翰是为了适应周边成人世界对他的期望而转移了对哲学的兴趣,那是我们成人的一种耻辱。但是如果他只是单单将这一兴趣转移至其他方面,那是顺理成章的。生活应该比哲学更精彩。”
生活应该比哲学更精彩!那么,热烈地活着,便是面对死亡的最好方式。
(作者单位:广东兴宁市福兴街道齐昌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