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杠青年”的课堂进化论
作者: 吴秀娟弹指一挥间,我从乐清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已整整二十五年。
在毕业二十五周年的同学会上,班主任盛老师和同学们都惊讶地看着我——那个曾经几乎疯狂的超级武侠小说迷,那个懒散的抱佛脚小公主,怎么变得如此认真、勤勉、严谨、专注,且闪闪发光……其实我自己也是其中的惊叹者之一。
开启尘封的潘多拉宝盒,记忆深处,一帧一画,如老电影画面在眼前闪现,一些看似机缘巧合的细小举动,一个个微小又大胆的决定,无形地撬动命运的齿轮,改变着我的人生轨迹。我知道,这一切都与对语文课堂的初心、热爱、理解、实践、研究紧密相连。
敲击键盘,记录个人成长,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曼妙又深刻的课堂进化论。
初十年:不务正业的全能选手
1999年的那个夏天,我回到了洞头,在母校任教初一科学,和我的初中班主任同一个办公室,开始心中没谱的初中科学老师生涯。
乡亲们可能大多在担心,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被调皮的学生轰下台或可怜地站在讲台上哭泣。可事实是,形象上,我舍弃了喜欢的休闲运动风,把自己打扮成稳重的人民教师;教学中,努力向我的初中班主任等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一字一句地打磨自己的教学设计,阅读大量的科学实验书籍;课堂外,利用在师范里学习的钢琴、舞蹈、排球等基本功为学生排练演出节目,带他们去海边野炊,做好知心姐姐的角色……
一次,几个男生兴冲冲地到办公室找我,手上捧着一个破旧的纸盒子,嚷嚷着:“老师!老师!您上课介绍了标本制作方法,我们给您找了一个可以制作标本的东西,用福尔马林液浸泡就可以了!”我心中暗喜:这些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已经被我激发出来了吗?打开盒子,一条吐着信子的蛇盘在盒子
里……这一幕对于最怕蛇的18岁的我来说太具冲击力,瞬间我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被恐惧支配了,尖叫声响彻了乡村的校园。那个画面,我终生难忘……
渐渐地,课堂安静下来了,学生们认真听课,专注学习。一学年下来,我任教的班级竟然考到全县第三的成绩,这大大激励了我这新手小白。可接下来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任教初中科学?不是科班出身,有些心虚,担心自己后劲不足;是回到小学任教语文?但要去偏僻的村小,再兼教两个年段的常识(当时的小学科学称常识)。
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初心告诉自己:我要做小学语文老师。
那时的海岛有交流政策,我在洞头钱江希望小学里任教语文、常识、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担任班主任,兼任教研组长、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等数个职务。那个时期的我,精力旺盛,青春洋溢,参加县大队辅导员技能大赛获第一名,参加乡镇歌唱比赛获得冠军,还应邀参加县、乡级文艺下乡的主持、朗诵、舞蹈等各种演出活动。
各级各类的活动,锻炼了我的课堂表现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回到课堂,我自然地采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表演、示范朗读、实践体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来的很多年里,大量的公开课展示等活动中,我都能保持从容淡定。回想起来,除了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在实践中有所得、有所悟之外,海岛的第一个十年,“不务正业”的斜杠青年经验,锻造了我教育教学良好的基本功和个人素养。
2004年,我凭着粉笔字、演讲等基本功,以及课堂设计和引领等多方面的良好表现,被评为“洞头县教坛新秀”。
新十年,我在懵懵懂懂中,逐渐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孩子真实的声音,了解、理解、成为孩子,努力锤炼科学的教育艺术,激发独特生命个体的学习源动力。
又十年:心无旁骛的朝圣犟龟
对教育教学的更多思考,发生在第二个十年里。
因为先生被选调到市区工作,我便也去了市区的民办学校工作。当时洞头负责调动的老师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从公办到民办,会影响编制。简单的我有着十分朴素的想法:无论在哪里工作,只要把学生教好,不就还是个好老师吗?
新起点迎来新挑战。幸运的是我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了温州市新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组,成为曹鸿飞老师的学员。对于孩子来说,遇到一位语文老师,能够引领他们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遨游,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导师对语文的热爱、执着、思考深深地影响了我。他常说:“看得见的成长固然让人欣喜,但看不见的成长才能让人变得更加坚毅、勤勉、高远,在一路的追求和奉献中不但能实现专业的成长,更涌动着生命成长的喜悦。”
是啊,生命成长的喜悦!语文不但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更是影响个人终身发展、民族复兴的奠基学科。想做一个引领学生走得更远更高的语文老师,只停留在“术”的层面远远不够。于是,学习、思考、慎行,努力完善自我,成为我语文教学之路上的一种日常生长方式。
2016年,我执教人教版课例《小桥流水人家》,第一稿设计求全求多,一节课容量极大,面面俱到,其实反而“面面不到”。导师说:“我们的课堂理应一课一得,在延伸课堂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更应该扎扎实实让教材的编排意图落地。”如醍醐灌顶,我删除求大求多的环节,引入了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和课文,使“人景交融”的写法无痕地渗透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后来此课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成为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型联读语言实践的建模课例。
直到现在,我依然谨记导师的谆谆教导,不断在大胆创新和小心求证中寻找平衡,在情趣盎然和思维锻炼中融合统一。
此后的多年里,我在课堂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幸福地实践着、享受着这份独特的生命成长的喜悦,并越走越远。2017年,应邀南京送教《渔夫的故事》,建构学生故事模型学习新视野;2018年,执教统编教材课例《狐假虎威》获得温州市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将知识、能力习得和审美情趣无痕结合;2019年,统编教材《带刺的朋友》联读课例获得“首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称号。
2019年10月,我代表温州参加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接到任务那一刻,温州小语团队立刻集结在一起。一群人,没有一份正式通知,没有一张证书,自发组织,细分成了文献组、学情组、课程组、后勤组、信息技术组……比赛前,导师不小心扭了脚,仍然不辞辛苦,悉心指导。就这样,《盘古开天地》一课以创世神话的魅力,拉开了序幕,最终获得沉甸甸的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审一等奖。这是我自身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变革的收获,更是拥有一个温暖的研究团队能让成长有无限可能的侧面印证。
许多小语界的前辈们都曾发出过“用一生来备课”的感叹。那几年,把每一节日常课当成公开课来备课、上课、反思,成了我的常态。我潜心做课例微格研究,满满五本手写的笔记本至今还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后来的许多年里,在我自己上课的时候、给年轻老师们磨课的时候,还会翻翻那些珍贵的笔记。
时光轮转,三年后的10月,温州历届省优质课选手再次做市级公开课展示的时候。我写下这样的感受:“这是一次比赛,是教学路上坚定喜悦的脚印;这又不仅仅只是一次比赛,更是一场向内生长的历程。这是一次成长,是教育生涯完善自我的过程;这又不仅仅只是一次成长,更是一种破茧成蝶的新生。见识过高山,从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以此勉己!”
积极心理学代表作《真实的幸福》一书对“心流”做了具体的阐述。忘我、无意识与时间的停止,很可能都是大脑在告诉我们:我们正在为未来储备资源。
在第二个十年里,我在导师的引领下,心无旁骛地做语文教学路上的一只幸福的“犟龟”,享受生命成长之喜悦的同时,渐渐明晰,要成为简单通透的“明师”,就要扎根课堂、研究课堂。
再十年:手不释卷的燃灯使者
王澍在《造房子》一书里曾说:“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整个世界的态度。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世界不是外部的世界,很多时候,更是内心的选择。”
第三个十年开始不久,我评上了浙江省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名师等。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里,我还能做什么呢?
我想,打通教师二次成长的任督二脉的过程,阅读肯定是最首要的路径。都说真正的阅读是一种联结,在阅读中,我们得以连接他人和自己,连接熟地与异域,连接空间与时间……最有效的阅读,是连接度最密切的阅读,因此,它必将经历两个阶段:进入书本,回到自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在阅读中丰厚,在实践中深刻,更在教学相长中拔节。
十余年来,我担任学校语文大组长,同时兼任龙湾区教研员工作室的导师,经常就教材的解读、活动的设计、过渡语的打磨,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站位,耐心讲解、示范,让年轻老师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小小苔米也成了燃灯使者。
2019年,我的市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送教”工作室的站点设在车程接近三个小时的泰顺县三魁镇第二小学。那张在学校操场香樟树下的工作室合照,至今依然珍藏着,那些香樟树下的教研画面依然历历在目。
两年后的一天,工作室学员郑颖老师欣喜地给我打电话:“吴老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成了学校第一个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这要感谢您两年来的全面教导!”我连连向她祝贺,更为这个学校的孩子感到高兴。郑颖和伙伴们一起研究课堂教学,辐射全校,乃至区域,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受益。
近年来,我在坚持送教南京、舟山、缙云等地的同时,还指导公开课100多节。学员王诗梦、洪高慧、厉雪梅老师获温州市、龙湾区优质课一等奖;十余人获市、区教坛新秀称号;省级获奖20多人次,职称晋级1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担任新疆拜城县骨干教师“强雁计划”导师和四川仪陇东西部教育支援指导师。仪陇土门小学的许洪李老师在跟岗结束后,依然常常通过电话、微信联系我,请教课堂教学的困惑,阅读课程建设的难题等。某一个清晨,我上完早读,他兴致勃勃地联系我,说自己写下了几千字的随笔。节选如下——
跟岗半年,我有幸见证了吴老师教育生涯中那些温暖而坚定的瞬间:师父每天给我做课堂教学示范。外出讲座,下乡送教,手把手教我如何雕琢课堂。她言传身教,不仅教我如何站上讲台,更教我如何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回到仪陇后,她仍不忘时常通过连线的方式,分享她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我得以窥见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份无私与慷慨,让我们仪陇老师都为之动容,纷纷自发学习来自师父的教育精髓,共同推动西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受益。
师父的成长史不仅是一部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教育的辐射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教育的光芒洒向了更广阔的地方。
反复读了几遍洪李老师写的文章,我深感惭愧,眼眶不禁湿润,“使命和担当”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此具象起来,一个小小的一线老师,从来没想过自己常态的教学和教研,竟然能影响到千里之外的老师、学生,甚至许多个家庭……这一切之于我,又是何其幸运,何其幸福!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斜杠青年”在课堂中不断进化,乃至蜕变,这种蜕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再回首,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实践,也经历了“仿其形—学其格—悟其神”的进化,一直走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内沉淀,向外发光的路上。这条“享受生命的喜悦”的教育教学进化之路,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中通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