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作者: 江兆泉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单元观照,帮助学生对比作品中的表现手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问题导向,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通过主题活动,促使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语言。
关键词:深度学习;阅读教学;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理念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理念是一致的。二者都关注知识加工方式,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理解,强调对先前知识和经验的连接,注重逻辑关系和结论的证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深度学习视域设计各种阅读活动,让学生摒弃浅层阅读,尝试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对比分析、审美感悟、批判分析、继承发展、迁移运用等深度学习。这样能优化阅读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单元观照,对比表现手法
单元观照指的是在组织阅读活动时,要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方式组织知识网络,解决学生学习中“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深度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生成建构的过程。深度学习不是接受式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回顾原有知识,展开知识建构。故此,教师要采用单元阅读法,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单元内的文章,找到文章间的异同点。这样能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全面了解文本的语言表现手法,提升解读水平。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等课文都是经典散文。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烘托、对比、渲染、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多种。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其中一篇文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了解散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比如,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是虚写。作者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如梦似幻的感觉。此后,再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的其他作品,找出运用相同表达手法的词句,分析其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如《故都的秋》中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虚实手法的异同。
在深度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单元中的某篇文章了解“这一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本单元的其他文章,辨析其表现手法的异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点之间的有效关联。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更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创设情境,涵养审美意识
深度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迁移性。如果教师一下子提出过于深奥的问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故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先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思考,然后再指导学生掌握审美赏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指导学生阅读《琵琶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音乐美、情感美、人性美三个角度入手赏析作品。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深度,教师可以先创设生活化情境。“在生活中,你是否欣赏过感人肺腑的音乐作品呢?是否有过听着听着音乐就落泪的经历呢?其实你并不了解词曲作者的想法,但是你还是被感动了,这是为什么呢?《琵琶行》的作者听到了什么音乐让他如此感伤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赏析。围绕“音乐美”,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展现琵琶声的词句,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该如何向同伴描述这种旋律。比如,作者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手法来展现音乐美,鼓励学生试着模仿创作。围绕“情感美”,让学生阅读琵琶女介绍自己身世的词句,体会琵琶女当时的内心感受。围绕“人性美”,让学生思考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份差距,作者为何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
用生活和情境作为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更为深刻的知识可以实现转换、迁移、拓展,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阅读水平。
三、问题导向,发展批判思维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设计阅读教学环节时,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批判性。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这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突破了浅层阅读,由理解故事情节,到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促进学生深度反思。
在指导学生阅读《雷雨》时,教师可采用“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先从作品中的代表性语句入手,让学生由点到面地思考。比如,可以让学生分析“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句话表现了周朴园当时怎样的内心想法,从中能否看出周朴园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语言都有丰富的内涵,请试着解读,体会他们的言外之意。”然后再让学生深入探究:“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中能否看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阶级身份对其人生抉择产生的影响。除了由教师提问以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提问,总结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有不少学生表示:“鲁侍萍和周朴园的结局只能是悲剧吗?他们为何不能和好?”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深入探讨此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怀疑、批判的思考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先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四、主题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深度学习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和阅读有关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可以围绕传统文化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思考自身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些什么。
在学生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教师可以设计以“怀古”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怀古诗词中蕴藏的爱国情怀。此项活动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拓展阅读,了解怀古类作品的类别”。通过解读,学生发现怀古类作品主要包括怀人伤己类、怀古伤今类、理性思考类等。怀人伤己类作品大多抒发诗人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却不能实现的感慨。怀古伤今类作品通常借助展现物是人非,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讽刺之情。理性思考类作品则常常通过理性分析历史问题,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个环节为“传承精神,体会古人的爱国情怀”。通过环节一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怀古类作品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大多展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表达作者要建功立业的愿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对这种精神的理解,并说说自己要如何传承作者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通过组织文化类主题活动,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使学生产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
五、参与实践,迁移语言能力
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迁移运用。教师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为主题,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了解其运用规律,并尝试形成自己的语感,进行迁移运用。
教师讲授《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作品后,可以结合实际情境,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活动。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内外优秀演讲稿,总结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其次,安排学生参加创作实践,进行迁移运用。“假设班级要组织‘班级之星’评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活动致辞、‘班级之星’经历介绍等演讲稿,你能否结合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创作作品并和同伴分享。”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行动,每人负责创作一篇演讲稿。最后,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演讲者在演讲时的语气、语调、肢体语言,让学生通过演讲展示自己。在上述活动中,学生深刻认识到演讲稿的语言要具有准确性、简洁性、通俗性。
新课标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掌握的。所以,教师要组织实践类阅读活动,让学生将阅读中掌握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旨归,以深度学习理论逻辑为路径导向,将深度学习和语文阅读活动有机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王璐,肖培东.深度学习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0(9).
作者简介:江兆泉(1980— ),男,安徽省利辛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