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面感”的新视角解读《阿房宫赋》

作者: 陈晓柳

摘要:画面感多指由画面带来的感官效应,使读者不仅能如临其境,而且还能获得更为沉浸的文学体验。《阿房宫赋》中杜牧摈弃骈俪格律而采用散文笔法,自然地将场景描写、工笔细节、点染技巧等错落运用于长短句中,既达到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效果,也在情理辉映中产生灵动不凡的“画面感”。

关键词:画面感;场景;勾勒;细节;点染

画面感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由画面带来的感官效应,包括观赏者由此产生的感觉、感受、感想、感情等。绘画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感往往表现为鲜活生动的视觉形象,文学作品则只能依靠画面叙事,作者通过高超的谋篇布局、巧妙的写作技法来凸显这个“感”字,不仅使读者如临其境,还能激发其联想和想象,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学体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是对传统赋文的继承和发展,作者杜牧摈弃骈俪格律而采用散文笔法,自然地将场景描写、工笔细节、点染技巧等错落用于长短句中,不仅达到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效果,而且在情理辉映中产生了灵动不凡的“画面感”。

一、巨笔泼墨,绘画面之宏伟

场景,可以是由人物活动构成的画面,也可以指特定场合的情景。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描述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能起到烘托氛围与衬托人物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思想感情。在《阿房宫赋》中作者起笔不凡、整体布局,以如椽巨笔绘就文本主体场景,呈现浓墨重彩的宏伟画面。

其一,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开头以四个动词惊艳亮相:“毕”和“一”,起笔不凡,干脆利落,概括交代了阿房宫的历史由来,给人以动态画面迅速变化、不断更迭的感受;“兀”和“出”,出手精准,形象具体,鲜活地呈现出阿房宫的建造历程,让人读来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感觉一幅幅画面不断更迭涌现。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则是以静态之姿展现阿房宫内建筑物的数目体量,如此紧密聚集的画面却使读者内心不得“静”。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使得阿房宫场景在一张一弛中充满画面张力。

其二,鸟瞰与特写的结合。鸟瞰就是从宏观整体布局着眼,全景式描写场面和气氛。比如,首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中两个动词主观色彩秾丽,充满情感张力,其后接续的数量词和名词直观明白,处于这样的画面中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而特写与之相对,是通过特别的描写来突出场景中具有代表性或者典型性的某个细节。“廊腰缦回……钩心斗角”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走廊如腰蜿蜒曲折,楼阁屋檐如鸟仰首啄物,建筑物彼此相连、屋角相对好像兵戈相斗。如此一来既有全景式的鸟瞰图,又有具体特征的特写,全面概括而又形象生动,真实展现了阿房宫的场景。

其三,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比如,“朝歌夜弦”中用两个时间名词展现秦宫人从早到晚歌乐不断的场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则在空间上于其他六国间跳跃,呈现金玉珍宝都不被珍惜、轻易被剽取掠夺的场景;而“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强调的是同一个时空内气氛或者环境的不一样,既呼应了前文所描写的阿房宫的恢宏雄伟,也暗讽秦朝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状态。这种时空结合、交错进行的写法,延展了文本内涵的同时给人以纵横开阖、错落有致的感受,形成了文赋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工笔勾勒,绘画面之细节

工笔即为细笔,原是中国画术语之一,是指通过细腻、精确、详尽地铺陈和渲染,工整细致地描绘事物的一种文学写作手法。工笔以描摹细节为主,以生动传神取胜,以引人深思见长,工笔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写作对象的特点,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阿房宫赋》中的描写随处可见工笔手法。

一说自然景象之工笔。用工笔山水画法来为文写景,就要注重线条疏密有致,远近层次合理,落墨之余不忘留白,以达到用自然景象来烘托文章氛围、彰显作品特点、凸显创作主旨的目的。虽然本文中自然之景不多,但嵌入了诸多作者没有明说的细节。比如,“骊山北构而西折”笔法精准、自带走势,交代阿房宫依山而建,地势险要;“直走咸阳”笔力遒劲,点明距离秦朝都城很近,地理位置优越;“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中的“二川”指的是渭水和樊川,工笔细描的笔法在此有了由实到虚的延展,随着这两条流动的活水缓缓引发读者不由自主地想象宫墙内的生活情况,并思考得出它们兼具有生活实用功能和天然防御作用。

二说社会场面之工笔。社会场面往往多指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下,由特定的一群人一起做特定的事情所呈现出来的特定活动状况。此处的工笔显然就要落在这个“特”字的细致描写上。《阿房宫赋》一文中工笔细描的社会场景出现在第二小节。为了写出阿房宫中宫人之多,生活之奢侈,作者以“明星”“绿云”这两个喻体开头,成功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接着用“荧荧”“扰扰”两个叠词渲染气氛,增强场面的感染力;再揭晓答案原来是宫人们在打开梳妆镜、晨起梳妆打扮呢;作者继续排比增强语势,后面两句说河水上漂浮的油脂原来是宫人们倒弃的脂水,烟雾缭绕原来是宫殿里在焚烧香料。这段工笔描写中不乏激越的情感,各种映衬手法的协调运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恍然大悟中加深对阿房宫中这一经典奢侈场面的了解。

三说人物形象之工笔。工笔人物画,多以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和用笔的轻重疏密等塑造人物,突出特点。比如,“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从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方面着手,寥寥几笔就成功勾勒出了一位容貌姣好、姿态优美的秦宫人长视久立等待被宠幸的形象。不过作者并不满足于此,其后“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可谓是神来之笔,前句被拉满的期待值与后句悲凉的结局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顿生错愕之情,更在石破天惊之余引发无尽的联想和思考。

三、妙笔点染,绘画面之巧思

点染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文学中的点染即为点明和渲染,既有正面点明思想情感,又有侧面烘托濡染。点染是作者文学巧思的精妙体现,不仅能让重要画面更加细腻丰富,而且能使其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增强文章表达的艺术性。

《阿房宫赋》中的点染手法主要集中在第三节。首先,轻“点”:“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这句言语朴素却蕴含哲理的话,点出统治者的好恶观念会直接影响其统治下的老百姓的好恶观念。接着,更为直截了当地“点”:“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句话指出秦朝统治者的奢靡之风影响极盛、效果极坏,导致老百姓也就只顾念着自己的家业了。再者,用反问句从根源上重重地“点”:“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秦朝在掠夺和消耗珍宝时的不同态度,点醒了“不珍惜”这一灭亡的根本原因。最后,着重笔墨在“纷奢”这一点反复“染”。作者并不直接说阿房宫建筑群富丽奢侈,而选择一一细说建造宫殿楼阁具体所用零部件“柱”“椽”“钉”“瓦”“栏槛”和宫殿里传来的“管弦”声,作者还拿田间农夫、机上工女、谷仓粮食、周身丝缕、绕城围墙和集市上嘈杂言语进行比较,让读者对于“多”有更为直观感受,展示出一幅大肆铺张的宫殿图卷,体现出上行下效的社会风貌。

“道法自然,尺素乾坤”。《阿房宫赋》中杜牧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以独特的宏伟构图,大气的场景描写,精微的工笔细节,巧妙的点染使得读者于字句之间得见虚实,在尺素间以观方圆,在富有生气的画面感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杨建民.《阿房宫赋》的开笔——管窥《管锥编》[J].现代中学生(初中版),2022(3).

[2]张强.胸怀天下的不俗情怀——读《阿房宫赋》[J].中学语文,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