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语实践中建构语用型课堂

作者: 马尚虎

摘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言语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言语为基本学习要素,引入“语用学”理论,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言语实践活动。从言语认知、言语体验、言语实践三个方面,具体有效地建构语用型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型课堂;言语认知;言语体验;言语实践

语用是指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人们围绕一定的话题使用特定言语进行交际,进而表达特定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语用”意识,积极建构语用型课堂,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拟从影响语用能力的三大因素,即言语认知、言语体验、言语实践三个方面谈一谈语用型课堂的有效建构。

一、着眼言语认知,创设语用型课堂的问题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言语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认知言语,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首先,注重语感,创设言语初步认知的课堂问题情境。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敏锐的语感有助于迅速捕捉文本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准确判断和辨别言语作品的深层含义。比如,在学习经典文本《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对文字符号“说和做”的认知,有效地设置语用型课堂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生成对文本的理解。具体为:

谁做,谁说?为何做,为何说?怎么做,怎么说?何处做,何处说?何时做,何时说?做的具体结果,说的具体结果?

在这些具体问题中,学生寻找课文核心的阅读点,形成对“说”和“做”的语义认知,从而为细读文本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言语的知识点,敏锐地感受、领悟、把握言语对象的意义。比如,学生抓住上述文本中“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这样的言语,分析“变换”的表达方式对主旨中心的意义。学生通过语感,判断“变换”是言语表达的形式和分析手段。在这里作者有意运用对比的变换表达,呈现出“人家”与“我”之间的对立关系,表现出“我”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求真务实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对“说”和“做”的看法,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从“空谈误国”“坐而论道”等角度,具体批判中国历史上一些说假话、说空话的语言巨人。

其次,注重情境,创设言语整体认知的课堂问题。一定的语言环境是进行有效交际和阅读的落脚点。作者需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自我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同时,情境也是阅读者的关注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整体的语言环境,设计言语认知的问题情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感知语言魅力。比如,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从上下文整体的语境出发,建构言语情境。具体为:

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之景、桃源之生活,无不让世俗生活中的你我向往不已。为了迎接国庆节,学校团委举办了以“美丽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绘画展,假如你是一位美术爱好者,在心中也藏着一个陶渊明式的桃花源。请你运用线条、色彩、词语、韵律等绘画形式,将《桃花源记》还原成一幅图画式世外桃源。同时为其配上100字左右的解说文字。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结合语言环境,注重挖掘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思维,进而向文字的深处漫溯。

二、 着眼言语体验,组织语用型课堂的学习活动

语文学习需要组织有效的语用型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言语体验,从而获得精深、精妙的阅读体验和认知。言语体验注重通过感悟、欣赏的方式,将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实践。

首先,注重言语内容,组织语用型的活动。语文学习需要注重理解语言文字和内容,体悟作品深邃的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以语言带动内容,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情节等语言特点的感知,进而认识语言对思想内容表达的作用。比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多处出现孔乙己与他人之间的对话,并且各处对话的语气都不相同。阅读时学生梳理出以下句子:

(1)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2)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3)什么清白?我前几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可见,小说中作者多用肯定、疑问的语气来写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教师不妨引入语篇学中有关语言的形式与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感知言语者的心理。通过分析上述语句学生能体悟到:看客们往往以肯定的态度对孔乙己进行鄙夷和嘲讽,即使用疑问语气也是表达对孔乙己的欺凌。

其次,注重言语体验,组织言语感知的“亲历”活动。言语体验是发现和体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过程。经典的作品往往将内隐的言语知识隐藏起来,需要读者通过“亲历”去唤醒。从体验的对象上划分,言语体验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章体验。对于初中生而言,句段、篇章的言语体验应该是语用型课堂的重点。比如,阅读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为了消除学生与名著间的隔膜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以下学习活动:

阅读整本书,梳理祥子的人生轨迹,为祥子设置朋友圈;要求围绕祥子的生活经历,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其朋友圈发表一段文字;选择小说中自己感兴趣的片刻,将其转为话剧的脚本进行表演。

这三个学习活动注重言语体验,避免了直接的人物分析,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中。这样可以有效打通作品、读者、作者之间的隔膜,加深了体验感,从而更深刻地体悟作品中经典的人物形象。

三、 着眼言语实践,设计语用型课堂的学习任务

言语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主要包括所说的话和所写下来的话。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凭借生动的语言,无限使用言语,创造无数有价值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着眼言语实践,引导学生完成语用型的任务,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设计口头的言语表达任务。语用型课堂需要围绕文本的语言特质,侧重对学生口头语言训练,提升其语用能力。比如,黄厚江老师在执教《猫》一文时,让学生围绕文本设计了以下口头表达任务:阅读描写三只猫的语言文字,提炼表现三只猫的色彩、形状、性格的词语,结合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分别给三只猫起名字。对照三只猫,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如果选一只猫代表自己,你会选哪一只,请说明理由。请选择文本中的一只猫,假如你是其主人,这只猫会对主人说那些话?如果给文本配上插图,你会画哪只猫?请给插图配上解说文字。黄厚江老师设置的学习任务紧扣口头表达,调动了学生主动阅读、感知语言的积极性。因此,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在不断阅读、有效对话、积极表达中实现了“双赢”。

其次,有效迁移,设计读写结合的言语表达任务。语文学习需要将知识转化为素养。有效地读写训练可以让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动态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读写训练,做到学以致用。比如,执教《蒹葭》一诗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选择相关的画面,将诗歌转化为散文诗。有学生写道:

那一日,你长发披肩,衣袂翩飞地站立在白茫茫的水岸之上,就像超凡出尘、飘然不群的仙子,可是我一直没有开口;秋意渐浓,一直没有遇见你,或许此时你正身着白色衣襟,若隐若现地站立在水中央,你那高冷的神情让我知道我与你的距离。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语言内在规律。而语用型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言语的理解,让文本“增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邱怀祝.积极表达: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202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