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细读中提升语文阅读思维能力
作者: 卢小平摘要:“思维发展和提升”是语文学科四大素养之一。文本细读与思维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有效的文本细读可以促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展开对话,深化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语言品味中细读文本,提升思辨能力;在语篇分析中细读文本,提升深度思维;在语言运用中细读文本,提升其理性思维。
关键词:文本细读;思辨能力;深度思维;理性思维
2017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阅读需要有效借助语言文字,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文本细读为原点,引导学生比较、质疑、推断、总结,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和“思维”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两大基本任务。因此,教师可以从文本细读着手,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掌握语篇特点,有效读写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拟从“语言”“语篇”“语用”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通过文本细读有效提升阅读思维的实施途径。
一、在语言品味中细读文本,提升思辨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经典文本往往会遮蔽显性的语言,借助隐微的词语、标点等表达深邃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有效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不断质疑、推断、思考,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认知和体悟。
首先,注重创设语言情境,激活阅读的思辨力。文本阅读是读者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进行情感的体验。读者只有不断地展开想象,激发思维,才能迅速走进文本的角色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让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并追寻作者的情感。部编版教材以单元文本为单位,以活动探究为主线,教师需要结合单元主题特点,有效设置大单元学习的语言情境,从而为细读文本、拓展思维空间做好铺垫。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选编了《〈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三篇文章,教师可以依据这三篇文章的内容,寻找共同的主题,设置整体的语言情境。笔者执教时抓住文本的思想感情,确定了“承君子之风”这一主题,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具体为:
为了纪念建党100周年,学校发起了“争做谦谦君子”的活动,校团委举办了“承君子之风,做谦谦君子”的征文活动,请你以所学《〈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古人为例,发表自己对君子品格和志趣追求的看法。
其次,注重探究语言,激活阅读思辨力。经典的文本往往会在细微处设置矛盾、引发思考,学生需要对这些地方进行探究,不断思索、质疑,从而激活阅读思辨力。比如,学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一文时,学生对文本中“小桃树长得很委屈”中“委屈”一词产生了质疑,生发出了以下问题:(1)作者以“一棵小桃树”为题应该是赞扬小桃树,那为何说小桃树“委屈”呢?(2)文中哪里体现出了小桃树的“委屈”?(3)小桃树长得如此委屈又如何“孕育我的梦”?(4)作者为何选择一棵小桃树为题,却不选择高大的白杨、美丽的香樟等等树木呢?这些质疑都是学生在文本细微之处发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阅读体验,积极地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浅入深。肖培东老师执教此文时要求学生将“委屈”一词进行替换,从而体悟整篇文本的深层意蕴。学生调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生发出了“弱不禁风”“不起眼”“无人赏识”等高阶思维的词语。在此基础上,肖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贾平凹先生对小桃树的情感。学生细读文本,前后勾连,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1)“梦”——:“我”种下去的不仅仅是小桃树,而是春风、桃李、梦想;(2)“爱”——:“我”爱着这棵小树,浇水、施肥,寄托的是奶奶对“我”的爱;(3)“怀”——:怀念的是那一段与命运和曲折相抗争的岁月。小小的桃树是弱者的象征,也是强者的写照。这正是人生由弱变强、由柔变刚的过程。
二、在语篇分析中细读文本,提升深度思维
经典文本价值的发现有赖于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避免零散无度的文本解读,要整体而有序地从语篇出发进行深度语言体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自我阅读体验,深入探究文本内核,提升深度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特质,把握语篇特点,寻找细读的路径。语篇分析是基于整部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意义关系、语言使用与语境关系的一种细读文本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入语篇教学理论,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特质进行文本细读,提升思维品质。比如,部编版教材中编入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孔乙己》三篇经典文章,这三篇文章无论是文体特点还是语言形式都有一定的区别。教师需要避免套路化的文本解读模式,努力寻找各自的语篇特点,进而确定细读的内容。比如,《孔乙己》在叙述视角、对话语气、会话情感上都有特殊性,教师可以聚焦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笔者执教时要求学生以不同叙述口吻,对文本进行改写:(1)以“孔乙己”的口吻对小说故事进行复述。(2)以“掌柜”的身份对小说情节进行叙述。在改写的基础上,学生会发现文本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我”太傻、干不了事情等。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小说对“小伙计”的相关描写是不是闲笔?以咸亨酒店伙计“我”的视角叙述孔乙己的故事用意何在?
由此,学生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对小说进行重构,从而激发了自己的深度思考。同时,应特别关注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学生还可以从语篇角度出发,抽丝剥茧地解读出文本话语与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深度理解文化语境下的语义。
三、在语言运用中细读文本,提升理性思维
阅读是一个动态思维的活动过程。感性、知性、理性是思维能力的三个基本层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寻找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关联,进行有效整合提炼,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
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语言实践,提升理性思维。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只是注重文本语言的细嚼慢咽,缺少对文本的语理分析和语用能力训练。要改变这一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本,选择一定的话题,激活其理性思维。比如,在执教《骆驼祥子》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祥子形象——祥子堕落是否必然——探究祥子悲剧性意义。三个学习活动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引向理性,最终学以致用。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笔者设置以下读写任务:
我们呼喊如此善良的祥子能够找到出路,但是最终他走向堕落。有人认为“堕落是祥子们的宿命”,有人认为不是。请你对照小说中的社会和我们的新时代,谈一谈祥子悲剧性的命运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并且撰写“祥子堕落的宿命”的探究报告。
阅读其实是一个自我心灵成长的过程。围绕读写任务,引导学生关照现实,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悲剧的最大意义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从而引发我们的反思,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调整自己人生的方向。
总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深入文本的内部,探究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从细读文本出发,学生可以主动建构和运用语言,进而发展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