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视阈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探究
作者: 苏小菊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带着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在新高考评价体系视阈下,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成为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教学切入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环节的第一步,应精准切入,串起全篇;情境切入,教考兼顾。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考评价;教学策略;切入点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是《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也是对一线语文教师工作的具体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高效率利用课堂教学,教师应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关系到教学思路的设计,甚至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解读一篇文章要用什么样的思路,有的教师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彷徨,不知道怎么入手来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多会快速理清思路,流畅地组织教学。毋庸置疑,多年的教学经验能使教师迅速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出合理高效的教学思路。但在网络海量的备课资料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大量陷入思维定式的教学设计。这些教学设计的结构如下:(1)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解析题目;(2)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明确重点;(3)精细赏读、揣摩写法、体会情感;(4)巩固与拓展;(5)作业与评价。这样的教学思路设计信息全面、重难点突出,也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一切显得“水到渠成”。这是许多教师能驾驭的,也是许多教师会选用的。但是如果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又难免陷入固化甚至僵化的思维模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阅读兴趣的保持都是不利的。经常采用上述教学模式的教师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有积极、消极两方面作用,当环境恒定时,思维定式可能让人快速调用已经掌握的经验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们尝试采用新的方法、策略,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为避开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教学中教师应尤其注重对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一、精准切入,串起全篇
作者介绍、背景知识可以成为切入点,文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也可以成为切入点。但好的切入点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是师生共同解读一篇文章的开始。在众多切入点的备选项中,笔者最瞩意者乃是能串起全篇的那一个点,尤其是内容纷繁复杂的文章。以教学话剧《雷雨(节选)》为例,《雷雨》一文把剧情集中到一个夏天的下午到半夜两点这段时间内,只选择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点,主要人物也只选择了周鲁两家人。剧作巧妙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小小的舞台不仅凸显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人物形象、时代背景、剧情与主题无一不复杂。如何带领学生入手解读这样的剧作呢?笔者觉得一切的核心在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后的重逢,鲁侍萍在向周朴园坦承身份时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是怎样的心情与感情让侍萍说出这样的话呢?三十年后的重逢,侍萍对周朴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呢?我们可以将对侍萍这句话的理解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点,由此往事如画卷徐徐展开,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交叉叠映在一起。在这些悬念的引领下,八个个性丰满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复杂的爱恨交织,乃至严肃的主题思想都被解读出来,学生的情感与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教学效果非常好。初读作品时打动笔者的侍萍的话也同样打动了学生的心。在笔者看来,这个切入的“点”即文本最敏感、最关键的部分 ,也常常是师生最能碰撞出的火花之所在。切入点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体内容,有的潜藏着文章的思路,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应当注意并精准选择的。
二、情境切入,教考兼顾
新高考评价体系中强调语文教学应用贴近时代、社会与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生产实践、日常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是距今久远的文章,如何“古为今用”,使教学既契合时代要求,又不至于古今驳杂,利用好教学切入点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为语文教师,要多做些生活情境导入的尝试。美国B.R.布格尔斯基的《应用于教学的学习心理学》中说:“教授每一堂课,都从容易的、有关联的教材开始,注意潜在的学习的可能性,设法改变诱因,促使这种潜在学习表现出来。”所以,当我们结合文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设置情境作为切入点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容易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指出:“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在紧紧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语言运用情境的运用,社会生活的语文素养性导向越发明显。相关统计显示,社会生活情境试题占比较高,高考语文试题从狭小的书斋,走向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催生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因而,教师应关注时事动态。比如,在教授《归园田居》一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陶渊明对纯朴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教师可以用网红丁真设置一个情境题:“2020年11月,丁真因为一脸纯真朴素的笑容意外走红,之后成了理塘县的旅游大使。为什么一脸纯真朴素的笑容能够使丁真成为‘新晋顶流’,他清澈的眼神为什么能打动许多的年轻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对这个身边人物故事的探讨走向对古人田园之乐的探究。跨越千年,找到情感与理趣的共鸣。
三、确定课型,各有偏重
新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共同构成了实现高考评价功能的理论体系,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同时也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新高考评价体系视角下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尤为重要。但是教学目标如果过于“功利化”,过度强调课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那么语文课堂的任务无疑是繁重的,一些教师甚至为了面面俱到,而不得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无法实现深度教学。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情况与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课型,并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切入点。
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沁园春·长沙》,全词作者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教学这首词可以“你最欣赏这首词的哪一句,你觉得应该怎么朗读这一句”的问题切入,在层层赏读中带领学生充分领略词作表达的感情与气魄,激发学生心中“谁主沉浮”的豪情与思索。教学《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时,可以选择读写互促课型,也可以选择品读探究课型。作为一篇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时代性强,且文采与理趣俱佳,是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教学时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以仿写文中佳句切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魅力。或呈现一则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以课文某个段落为范本,仿写一则短小的新闻评论,欣赏其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提炼核心概念和理念、恰当运用理论与术语等语文能力。
再如,品读探究课型可用研究性问题切入,引导学生进入品读与悟读的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目的。设置研究性问题,应充分考虑学情。班级学生整体程度较好的,可以面对全班设计一样的研究问题;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可以将学生分组,设计不同难度的研究问题,还可以根据男女生的学习特点差异分设不同的研究性问题。
阅读能力一直是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信息时代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使学生学会审美、陶冶心灵、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应当是新时代语文教师要不断研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张华, 薛华. 引导教学:高考的促教功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2).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建构性游戏:诗意欣赏与表达的体验式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为MJYKT202-111】
作者简介:苏小菊(1975— ),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