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性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杨永宏

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创作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执教时应抓住回忆性散文叙事抒情的特点,立足文本,体会朱德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从以读促悟、体会情感,找关键句、梳理事件,创设问题、品味情感,小组讨论、整体感知等方面谈谈对回忆性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思考

回忆性散文是指作者在特定的时间对以往的人和事进行回忆,并在此基础上以记人为主、以真实的内容和典型的事件相结合进行阐述、回忆、描写。笔者在执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抓住回忆性散文的特点,结合学情,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一、以读促悟,体会真情

认真备课,课前梳理出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细读文本,梳理情节,分析母亲的性格及形象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体会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感悟母亲在朱德的一生中起到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散文的开头,作者便直接告诉我们,他爱自己的母亲,在得知母亲去世后,内心悲痛不已。这种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思念之情。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诵读方法诵读文本,从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作者叙述的关于母亲的事件,如母亲养大八个子女,勤劳聪明,亲自打理农事,亲手纺织缝制衣物,勤俭持家,节衣缩食供“我”读书等等。其次,笔者引导学生齐读文章倒数3、4自然段,感悟母亲对“我”人生的影响,勉励“我”参加革命,坚定了“我”参加革命的决心。最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朗读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并说明理由。有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道:“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朱德认为这是母亲对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肯定和支持。

多种形式的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时,需引导学生掌握散文朗读的方法,鼓励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朗读散文,以读促悟,感受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二、找关键句,梳理事件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回忆性散文教学时,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散文的主旨,应注重引导学生寻找散文中各段落的关键语句,进而从关键句入手,梳理作者所回忆的事件,并将关键句串联整合,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

笔者在执教《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鼓励学生寻找各段落的关键句,根据散文中各个段落的关键语句梳理出作者对母亲一生的回忆。在该环节笔者让学生分组展开探究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阅读文本寻找关键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发言,用时10分钟左右。各小组学生整理出了作者所回忆的有关母亲的事件:(1)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支撑家庭;(2)母亲在家中辛勤劳作,是家里的好劳力;(3)母亲整日劳作,“我”看她辛苦,帮她忙,她教“我”生产知识;(4)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持家庭一切花销……(11)母亲虽然年老,但仍热爱劳动。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散文,寻找关键句,梳理出有关母亲的主要事件,从中了解到母亲勤劳朴实、聪明贤惠、善良豁达、明是非、识大体的优秀品格,为进一步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奠定基础。此外,学生通过找关键语句、梳理事件等活动发现作者主要是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回忆自己母亲的,这对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大有裨益。

三、创设问题,品味情感

所谓创设问题,即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情选择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然,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时,还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中品味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产生共鸣。

针对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课伊始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些关于伟大母爱的视频片段,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展示了课文插图,为学生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散文奠定基础。

结合视频片段,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了解自己的母亲吗?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母亲。”一石激起千层浪,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表达了对母亲或感激或愧疚的真情。趁热打铁,导入对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将散文的题目命名为《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为什么在开头直接写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文章,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了解朱德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以及坚韧顽强的美德,而且会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朱德对自己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进而感悟母亲对作者一生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整体感知

《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散文脉络清晰,作者在第一段便直接抒发了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悲痛的情感。文章中间部分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从中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母亲具有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种种美德。散文的最后两段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是母爱的升华,总结了母亲对作者一生的巨大影响。基于这种“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笔者教学时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各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分析作者母亲的品格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所写的有关母亲的事迹进行思考:“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再把自己的看法在组内交流,梳理出母亲从嫁为人妇,一直到生下作者,最后到作者成年加入共产党的这三个时期的重要事迹。学生还根据散文题目和作者所记叙的内容,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发言后,更加深刻感受到作者因为母亲去世未见母亲最后一面的这种哀痛和伤感。在开展回忆性散文教学时,笔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互相学习,进而感知散文主旨内涵。

总而言之,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回忆性散文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童锋莲.在现实与回忆间穿梭——也谈回忆性散文教学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8).

[2]陈余.鲁迅回忆性散文教学研究——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1(6).

[3]王烁,刘奕彤.初中语文回忆性叙事散文的情境教学策略研究——以《背影》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31).

[4]乔嘉华.变异理论视域下回忆性散文教学优化探析——以黄厚江老师《背影》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21(3).

作者简介:杨永宏(1974— ),男,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