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远方

作者: 张莹

光阴在历史的长河里缓缓流淌,沉淀得动人。站在先辈的旧居前,我从未想到,北方小城里的我竟和几千里之外的江西省宁都县有了深深的依恋。

总有一些伟大历经百难千折证明给你看,总有些存在穿越数百年依然鲜活,总有些力量需要我们去点燃。即使,在远方。

此刻,远方,是一种寄托,赋予憧憬,也饱含生动。

赵博生、董振堂是从河北走出去的少年,五四运动点燃了他们内心的青春之火。自幼饱读诗书的他们,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渴望——参军报国!从此,他们便成为千万戎装中出色的一抹亮色。演讲的高亢、武术的高妙、带兵的高超……文武兼修的他们日日熠熠生辉。这是一个个向远方的青年,他们不知道远方在哪里,但他们相信远方一定有光。此刻,他们是满腔热血,自带一身锋芒。他们真的到了远方,江西省宁都县。在这里,他们终于绽放了他的光芒。

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他们率领着一万七千多人,携带着两万多件武器,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在梅江河畔,曙光之中,起义队伍被命名为红五军团。这些向远方的北方小伙终于踏上一条向远方的中国革命之路,但是在继续奋斗的过程中,他们长眠在了去远方的路上。90多年后,盛世繁华,有光,有爱,有温暖,而我们依然向往远方。

透过历史的载体,去感知先辈的脉动。北方家乡的先辈留下一尊青铜觯、一方书桌、一支毛笔在远方。

炎炎夏日,我乘上舒适的高铁,眼前闪过一片片绿树稻田,想先辈曾经是如何跋涉在一路坎坷之上的。踏上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当饱含先辈温度的文物呈现在眼前时,我竟然心儿狂跳,手心微潮。看它,斑驳之中浸透沧桑,沉稳之中尽显典雅。历史文物,穿越千年,也是述说着走一路,奋斗一路的远方……那远方,是先辈一步步踩出来的。

那书桌,简单素朴,却似乎影印着先辈苦读的动人模样;那毛笔,透着时光沧桑的墨迹,却有着先辈无尽温柔的期望于笔端;那青铜觯,不过是流行于商朝时期的精美文物,是先人邀请三五好友饮酒而用。在先辈这里,它却成了文房一宝。如今,这件青铜觯被列为一级藏品,珍藏在江西省宁都县博物馆。看着这古锈斑斑斑的青铜觯,人们不仅看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看到先辈热爱学习、追求光明、不断向远方的的鲜活见证。

驻足良久,英雄之气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眼睛发热。我想我定会给家乡的孩子讲一讲关于它们的故事。

一尊酒器,一个珍贵的“笔筒”,一方苍老的书桌,一支泛着旧时光的毛笔……穿越祖国大地南北,我们复制了这样一份情怀,更复制了这样一份向远方的信念……

这就是文物的力量,这就是传承,这就是敬畏!让文物“说话”,讲述历史上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在传承中厚植精神。这精神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向远方。

归根结底,远方,是一种态度,是精神与灵魂的盛开,行走于盛世,灼灼其华。

远方,更是一种生生之力,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一代又一代的未来……

上一篇: 七里香
下一篇: 扁担和水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