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床,其实是有半边脑子给你守夜
作者: 瑾睿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外面玩了一整天,晚上就想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觉,却因为认床怎么也睡不着。好在这种情况大多只发生在首夜,后面会逐渐好转。这种在陌生环境下第一晚睡不好的情况,在睡眠医学领域有一个专有名词“首夜效应”。
“首夜效应”其实是大脑出于对陌生环境的警惕,在站岗保护你。早在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居无定所,为了生存,夜晚也需要保持警惕。这种现象除了人类,也存在于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中,一旦它们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睡觉时就会出现物理意义上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1999年,来自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查尔斯教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鸭子站成一排睡觉。结果发现,站在队伍末尾靠外侧的鸭子,会自觉肩负起哨兵的责任,睡觉时朝向可能面临危险方向的那只眼睛是睁开的。而站在队伍前端,隐蔽性更好、更安全的鸭子,睡觉时两只眼睛都闭着。受到该实验的启发,美国布朗大学的专家们展开联想,好奇人类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
2016年,美国布朗大学的睡眠科学家玉置应子在国际权威期刊《当代生物学》刊登了关于“首夜效应”的实验及研究成果。玉置应子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召集了35个志愿者,观察他们在陌生环境中睡眠时脑电图、脑磁图、核磁共振成像和多导联睡眠呼吸检测等数据,分析他们在陌生环境睡眠的脑部活动情况。研究发现,志愿者第一天晚上在实验室睡觉时,最开始的90分钟里,他们左右半脑的活跃程度不同:右半脑慢波活动正常,表明右半脑进入了深度睡眠状态,左半脑慢波活动表现活跃,表明左半脑并没有进入深度睡眠(慢波活动的强度可以表明睡眠活动)。
进一步的实验也表明,在右耳边制造声响刺激左半脑(右耳与左脑连接),效果要比在左耳边制造声响刺激右半脑更容易唤醒志愿者。同时,志愿者的左右半脑在接收外界信号刺激方面,首夜与其他时间也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对睡眠环境的熟悉,志愿者从第二夜开始左右半脑的活跃程度差异就基本消失。也就是说,在陌生环境的第一天,我们的左半脑担当哨兵保持警惕,确保安全;右半脑安然入睡,确保身体能够好好休息,恢复活力。不过为什么是左半脑发出预警,研究人员还没有结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知道答案。
研究人员还发现,目前左半脑预警的情况只发生在慢波睡眠阶段,在快速眼动期,也就是睡眠的另一阶段并没有出现“首夜效应”的情况。从进化论角度来说,“首夜效应”还是很重要的。毕竟,初到一个陌生环境,保持警惕总是一件好事。
不过,对于深受认床困扰的人来说,“首夜效应”让他们有些难熬了。想要改善这种状况,他们可以在需要外出住宿的时候,尽量选择安全系数高、与家居环境差异较小的睡眠环境,还可以带一些熟悉的小物品,如枕套、玩偶、香薰等,制造熟悉的氛围,降低左半脑的警戒强度,更容易入睡。
最后,祝你夜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