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书匠应该有的本分
作者: 张达明一直以来,陈寅恪先生都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最值得称道的国学大师,是知识、学问和人格上的“燃灯者”。对此赞誉,陈寅恪却这样认为:“我就是一个三尺讲台上的教书匠,这不仅是应有的本分要求,更是一种职业伦理。”
1946年11月5日是清华大学在北京复校的第一天,陈寅恪决定在历史系和中文系分别开设“隋唐史”和“唐诗研究”两门课程。那时,他因用眼过度而导致视网膜脱落,已经双目失明,这对一个57岁正值治学黄金年龄的教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鉴于此,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先生不忍再让陈寅恪开设课程,便登门去做工作。雷海宗十分关切地劝说陈寅恪:“您先不要急于开课,现在最要紧的是养好眼睛,如果实在着急,就在家里搞个人研究。”陈寅恪一听就急了,对雷海宗说:“谢谢您的关心,但我是个教书匠,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呢?我要开课,这是我必须履行的本分。”说这话时,陈寅恪的神情十分严肃。
在屡劝不行的情况下,雷海宗只好同意陈寅恪的意见,在历史系开了一门课程。
陈寅恪的弟子罗香林回忆道:“陈先生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他从不以此为由而耽误一节课,每次上课必携带要引用的多种书籍,以黄布包裹,拿到教室,放在讲台上。还需要引证的一些重要文句,他必写在黑板上。进入课堂后,他就提出要讲的专题,逐层阐释,讲至入神的地方,往往闭目而谈,至下课铃响,还在讲解不停,真是诲语谆谆,从无倦容。其风度和音容笑貌,也最为学生所神往。陈先生从不以大牌教授自居,总是以教书匠自况,严守一个作为师者的职业本分,而以他当时的身体状况,本可以先休养一段时间,然后视情况再教课,但他时刻记着自己的本分,一刻也不愿耽误教学和培养人才,此种敬业精神,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一种罕见的品质。用他的话来讲,这也只是自己作为一个教书匠应该有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