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飞镲的“前世今生”
作者: 李致华渤海西北,津城之东,汉沽总是拥抱九河下梢的第一缕晨光。就是这名不见经传的海滨小城,产膏满肉肥的蟹、鲜甜弹牙的虾,还有银钱一般洁亮的长芦海盐。粗粝纯洁的盐粒打磨出汉沽人民朴实豪放的性格,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海岸文化。其中,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沽飞镲正是这片盐滩土地上最响亮的金鼓乐,汉沽人民以飞镲唱和海浪,礼赞海洋,又以飞镲期盼丰收,寄托希望。
镲又称“钹”,《北齐书·神武纪》中记载:“洛下以两拔(钹)相击。”镲是一种碰奏体鸣乐器,一片圆形铜片的中心鼓成半球形状,外侧正中有孔,可拴彩绸,成双成对,根据中部的半球形大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音色,具有极强的穿透性。汉沽飞镲的镲声总离不开鼓乐,鼓声起,就当一鼓作气,表演者必须有相应的武术基础,才能真正做到“飞”起来。老树盘根、双龙抢珠、鹞子翻身……单听招式,不看表演,便可知这是项“武运昌隆”的艺术,与吴侬软语不同。
说到汉沽飞镲的“前世”,飞镲产生于明初,源自制盐工人,史称“灶丁舞镲”。明朝永乐十四年,长芦巡盐御史奏疏,言明盐场附近盗贼猖狂,且偷盗、贩卖私盐情况严重。永乐皇帝朱棣下令,派遣巡察御史严查。为了迎接钦差,本地官员便让沿途灶丁休假,准备迎接巡查的钦差大人。灶丁一听放假,高兴得手舞足蹈,抄起制盐工具乃至“干饭”用的锅碗瓢盆敲击拍打,犹如击鼓飞镲。官员见这场景有趣,随后就“置钱以乐之”。从此以后,每逢佳节,人们便都以此形式庆祝,祈福盐业丰收。
再看汉沽飞镲的“今生”,自清朝光绪年初,勤劳且富有智慧的汉沽渔民就发现,“怕得鱼惊”那一套只适用于没见过世面的“池中鱼”,而这汪洋中的“海中鲜”更喜欢热闹,于是在渔船上,渔民便常用一些乐器制造声响,以吸引鱼群。但海上风大浪急,一般的乐器声音难以劈波斩浪,只有这好珲金铸造出的钹镲,再配上浑厚有力的鼓声,敲打出来的声音才能乘风破浪。且单船难出远洋,渔猎总是以群体为单位,而镲声作为团队交流信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等到渔船归来时,翘首以盼的亲朋好友就在码头岸边载歌载舞,击鼓舞镲,人们称之为“打喜”,庆祝丰收满载,平安喜乐。久而久之,飞镲便成为渔家人对出海平安归来的寄托,对渔获满载的向往。
最威风的镲,金盘一般明晃晃,声似龙吟。耀眼的黄铜镲绑上二尺红缎彩绸,声音激烈时,在表演者手中、腰侧、头上、腿下如游龙戏凤。金鼓声里,打镲人翻滚、虎扑、鱼跃,恍如天神,大开大合,八面威风,看得人热血沸腾乃至口干舌燥。等到声音缓和细腻时,就只听得金钹特有的清鸣,再看彩绸轻柔翻飞,似蝴蝶慢舞,红缎悠扬,闻谁家红装。如此,汉沽飞镲就有金鼓震撼之奇,得静躁变化之妙。从中可见,舞镲人雄烈威武的身姿,再赏五色彩缎的娇俏。
现有《飞镲赋》曰:“斯铜器,双合击,乘古韵,携武技,飞百年,成非遗。”汉沽飞镲表现了天津地区渔民对海的深情与对平安丰收的美好向往,具有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希望这威风的镲声能永远响彻海滨,吹起金风阵阵,保护勤劳勇敢的渔民平安归航,扬起带来富饶的壮阔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