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缺之中留恋美
作者: 续森有一次,我去山东博物馆参观。当走到京杭漕运的展馆时,我看到贴于墙面上的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在鹅黄色灯光的照耀下,被晒干后的京杭大运河的河底淤泥和土块依附在墙面上,数十上百的碗盘器皿碎片凌乱地斜插在土黄色的泥土中。一瞬间,我的眼前呈现出一条宽广的大河,在波光粼粼、水天一线的水面上,一艘艘首尾高昂的古船缓慢地游弋于河面上。古船里有瓷器、丝绸和手工艺品,它们满满当当地被装载进船舱,等待到达彼岸。我感受到了风,是河岸上吹来的带有泥土和野草味的芬芳空气。我看到了芦苇,从河底的淤泥中伸出来,它们高高挑挑,随着风的吹拂,轻轻摇摆,如芦花的雪。可是,当我再看那雪,再分辨那芦花,眼前仍是破碎瓷片和龟裂的土地。残缺在瞬间让我有了出神和入定的境化,我感叹残缺带来的文艺想象。
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但凡是从泥土中脱胎或出现的,都不会尽善尽美,多多少少有些品相上的缺陷。文物是这样,古董是这样,瓜果蔬菜也是这样。但缺陷往往并不是一件坏事。
我儿时随父母在郊区居住,每逢春夏之交的午后,总有许多小贩挑着扁担兜售自家栽培的瓜果。每次掀开竹筐上盖着的白布,就看见里面混混杂杂地躺着一堆瓜果。有时候赶得晚了,竹筐里就只剩下挑剩的带裂纹的枣子和甜瓜,父亲也不嫌弃,照样买下。歪瓜裂枣虽然“相貌”丑陋,但是比那些长相完好的瓜枣品质更好。
残缺不仅存于具象,还存于抽象。
在汉族古代音律中有五声音阶,分别为宫、商、角、徵、羽,从宫音到羽音按五度相生。而最初衍生于欧洲,最终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广泛的却是七声音阶,即do、re、mi、fa、so、la、si。两者均在十二平均律的框架下,但前者较后者少了两个音阶。按常理说,前者在创作上本该陷于尴尬境地,但五声音阶独树一帜,在缺少fa、si两个不稳定音阶的状态下,使乐曲从根本上去除了夸张、兴奋的元素,从而得到了七声音阶乐曲所不具备的缓和、均匀、清新、淡雅的气质。所以,我们不必疑惑,为什么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只能听到轻快和爽朗的节奏,却无法兼得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中那种委婉流畅的感觉了。
在残缺之中留恋美,在不完美中品味美。于是,断桥残雪是美,灞桥折柳是美;月有阴晴圆缺是美,花自飘零水自流是美;孩童在咿呀学语时,那含糊不清的一声声是稚嫩美,老人脸上如沟壑般的皱纹是岁月美。在不断更正欣赏残缺美的姿势和态度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坦然接受残缺带来的一切呢?
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在危难的时候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其他人活着的机会。
—— 《流浪地球2》,中国,2023年上映,讲述了“太阳危机”即将来袭,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