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感受“特种兵式旅游”的浪漫

作者: 黄小邪

正确感受“特种兵式旅游”的浪漫0

继21天练出马甲线,3天学会一门外语,1部手机教你掌握编程后,一天逛8个景点睡3小时的“特种兵式旅游”火了。所谓“特种兵式旅游”,是在当下年轻游客,尤其是大学生中兴起的一种集时间短、景点多、花费少等特色于一体的旅游方式。人们会在双休日或短暂的假期出行,高效率游玩各大景点,且佐以美食、美景打卡心得分享,令诸多惯于朝九晚五与偶有假期的“同类”效仿。简而言之,假期越短,玩得越狠。只要尚有余票,天涯海角,无远弗届。

“特种兵式旅游”不但成为流量密码,而且衍生出一系列旅游后的修复指南,例如如何正确缓解疲劳,如何补充营养,如何预防肠道疾病……总之,有限的假期和账户余额并不能锁住年轻人想要探索世界的心。

2023年初的青藏高原,一群践行“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的青年人,靠着“开局一个人,队友全靠捡”的决心直奔藏区,硬是将原本44小时火车进藏的漫长旅程,变成一场不想下车的原地K歌活动。绿皮车厢内,素不相识的青年人一路欢歌,邂逅五湖四海的朋友。

但是很快,有人嘲讽:“怕是‘花呗’干到拉萨。”言外之意,讽刺穷游。更有媒体评论:“蜻蜓点水式的‘特种兵式旅游’,完全失去了旅游的初衷,是极为草率、粗糙、浅显的‘光旅不游’,无论是对当事者本人的时间和经费,还是对景区等方面的社会资源,都是一种浪费。”这些言论先不论对错,但显然失之偏颇。

在中国古代,无数文人墨客效仿孔子游学传道,如果车、马、驴都无,索性徒步出行。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到唐代经历长期流放也不忘游山玩水的柳宗元,乃至写下60万字游记的徐霞客,他们的穷游经历未尝不值得当下年轻人效仿。所以,对看似极尽压榨自己的“特种兵”,我们不妨理解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隔空致敬先贤。

2023年5月1日之前,表妹约我同游,计划是先去潍坊放风筝,再去淄博吃烧烤,有票的话再去黄山走走。至于爬山大可不必,我们到达山脚看看就行,主打一个“我来过”。鉴于上周表妹刚利用周末从南京坐廉价航班去北京,在一天时间内逛了故宫,又在雍和宫拜了佛,在鸟巢吃了饭,在明城墙遗址赏过梅花,以及在天黑之前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作业,所以我对她的周密规划十分信任。但是不凑巧,我临时出差,便失约了。假期结束后,我问及她的行程,被告知十分愉快顺利,且在原计划外,她通过社交平台搭靠谱的顺风车去太湖看了日落。这就是典型的“特种兵式旅游”。

“这样能玩得尽兴吗?”我问。

“花少点钱,看日升月落,看大好河山,回来再继续好好学习,这不就是尽兴吗?”表妹回答道。

至此,我对年轻人的豁达佩服得五体投地。是啊,为什么要狭隘地下定义?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书与行路,只要有价值,怎么读,怎么走,是各人自己的事。

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4月4日至5日,有62%的年轻游客选择了夜间出发的航班和火车。“特种兵式旅游”是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因为社交媒体的推动;另一方面,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体验感。未必玩不起,而是日趋完善的社会环境、交通、社交媒体等提高了出行效率,年轻人日渐丰富、成熟的内心,也足矣懂得分辨自己要什么。

我也曾以“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为核心思想,以“效率最大化”为行动指南,坐2天的绿皮火车硬座去漠河,7天内踏足欧洲5个国家,在机场打地铺完成环东南亚旅行,周末骑车去渔村看日出,再拼车回到公司完成演示文稿,甚至目前的合伙人也是几年前在欧洲夜火车上“穷游”结识的当时正值“间隔年”的同龄人。直到今日,我依然愿意从繁杂的日程中抽出身来,选择这样的出行方式,且从不认为“特种兵式旅游”对成长有着负面的影响。

当然,也有一些年轻人想标新立异,最终陷入“盲从”的困境。但毋庸置疑,出去走走绝对比在家刷手机、玩游戏更佳。

“30小时往返650公里游6个景点”“33小时速游北京”“2天1夜玩转新疆”“24小时吃遍全国各地美食”的动态均属实。有人说,“特种兵”有着过人的体力与执行力,这样的旅行很有趣;也有人说,走马观花的赶场旅行,除去遭罪,无意义。但旅行本就是独立个体踏上旅程,探索世界、发现自己、寻找同类的过程。

旁人看到的种种“出格”之处,乃是旅行者创造条件,用自己的方式践行心之所向,这其中包含了对自己的信任,对社会环境的信任,对大千世界的信任。

所以,偶尔做做“特种兵”又何妨呢?人生短短三万天,哪用时时刻刻都要求沉浸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