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时“神器”

作者: 流念珠

惜时“神器”0

《淮南子》中记载:“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东晋陶渊明也写了一首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历数古今中外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从小读书就刻苦勤奋,但自己觉得背课文时记忆力不如别人,便每天读书到很晚才睡觉,这导致他常常错过第二天的晨读。有一天,司马光看见后院有一段圆木头,便灵机一动,将圆木擦干净后放在床上当枕头,还美其名曰“警枕”。他每天枕着这个警枕睡觉,只要一翻身,头就会从警枕上滑落下来,人也就惊醒了。此后,他天天早起读书,坚持不懈,后来成为学识渊博的大文豪。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惜时如命,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曾挂着一副独特的“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这副对联其实是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写的两句诗“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与“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中摘录合成的,意思是:日落紧迫,勿让时光匆流逝;怕的是鹈鴂一旦开叫,迎春盛开的百花将要凋零。鲁迅取此二句诗的目的,自然是鞭策自己珍惜时间。

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学习时间。当时,有些人经常来找邓中夏天南海北地胡扯。为不受他人干扰,邓中夏干脆写了个“五分钟谈话”的纸条贴在书桌上作为提醒。来访的客人看到这张字条后,如无重要事情,便会马上告辞。有的访客甚至从他那儿得到启迪,也抓紧时间读书,不再虚度年华。这一张“五分钟谈话”的纸条,不仅让邓中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还教育了喜欢闲聊的人,真是一举两得。

国学大师季羡林进入晚年之后,每天4点就起床写作,一直写到7点,再去上班。那时,北京大学有句名言叫“闻‘季’起舞”,说的就是季老每天起得比鸡都早的故事。不过,季羡林也有苦恼,比如因为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导致他没有时间创作。还好季羡林拥有“双耳神功”——每当参加不那么重要的会议时,他会只用一只耳朵听会,用另一只耳朵构思。当别人鼓掌的时候,他也跟着鼓掌,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中,一篇短文或一段文章内容的构思已在他心里有了雏形。后来,参加会议的次数少了,季羡林反而怀念起那段天天开会的时光,因为他认为写作好比演戏,“进入角色需要特定的环境”。

端木蕻良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20世纪40年代,他在桂林居住时,一心沉醉于文学创作,可是每天的访客很多。为不影响创作,他作诗一首贴在居室门外:“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乍看此诗,似在倾诉儿女情长,实际上,这是端木蕻良用一种幽默婉转的方式暗示造访者自己忙于创作、不便见客。上门拜访的多是文人,看了此诗便心领神会,自觉地折身而返。后来,端木蕻良的这首诗被誉为真诚绝妙的“杜门诗”,即用以表明自己闭门谢客的诗。

司马光的“圆木警枕”、鲁迅的“鞭策对联”、邓中夏的“五分钟谈话”纸条、季羡林的“双耳神功”、端木蕻良的“杜门诗”, 名人的这些惜时“神器”一个比一个妙,他们从时光缝里抠出更多时间做学问,进而取得了伟大成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